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

朝代:唐代

作者:李商隐

原文: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相关翻译

译文及注释

翻译见面的机会真是难得,分别时也难舍难分,况且又兼东风将收的暮春天气,百花残谢,更加使人伤感。春蚕结茧到死时丝才吐完,蜡烛要燃完成灰时像泪一样的蜡油才能滴干。妻子早晨妆扮照镜,只担忧丰盛如云的鬓发改变颜色,青春的容颜消失。男子晚上长吟不寐,必然感到冷月袭人。对方的住处就在不远的蓬...

相关赏析

创作背景

在唐时,人们崇尚道教,信奉道术。李商隐在十五六岁的时候,即被家人送往玉阳山学道。其间与玉阳山灵都观女氏宋华阳相识相恋,但两人的感情却不能为外人明知,而作者的心内又奔涌着无法抑制的爱情狂澜,因此他只能以诗记情,并隐其题,从而使诗显得既朦胧婉曲、又深情无限。据考,李商隐所写的以《无题...

赏析

这首诗,以女性的口吻抒写爱情心理,在悲伤、痛苦之中,寓有灼热的渴望和坚忍的执着精神,感情境界深微绵邈,极为丰富。开头两句,写爱情的不幸遭遇和抒情主人公的心境:由于受到某种力量的阻隔,一对情人已经难以相会,分离的痛苦使她不堪忍受。首句的“别”字,不是说当下正在话别,而是指既成的被迫...

赏析二

相见时难别亦难,说的是义山当时的处境艰难,离开徐州到长安后想进翰林院,向令狐綯说明此时,也就是找熟人走个后门,令狐陶升官之后,为了避嫌谢绝见客,致使义山处境尴尬,相见难,离别又不甘心,所以出此名句。东风无力百花残,当时义山已经很大年纪,东风无回天之力挽救百花的凋零,映射自己留不住...

赏析三

首联是极度相思而发出的深沉感叹,在聚散两依依中突出别离的苦痛。“东风无力百花残”一句,既写自然环境,也是抒情者心境的反映,物我交融,心灵与自然取得了精微的契合。这种借景物反映人的境遇和感情的描写,在李商隐的笔底是常见的。例如《夜雨寄北》的前两句:“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作者介绍

李商隐 李商隐,字义山,号玉溪生、樊南生,唐代著名诗人,祖籍河内(今河南省焦作市)沁阳,出生于郑州荥阳。他擅长诗歌写作,骈文文学价值也很高,是晚唐最出色的诗人之一,和杜牧合称“小李杜”,与温庭筠合称为“温李”,因诗文与同时期的段成式、温庭筠风格相近,且三人都在家族里排行第十六,故并称为“三十六体”。其诗构思新奇,风格秾丽,尤其是一些爱情诗和无题诗写得缠绵悱恻,优美动人,广为传诵。但部分诗歌过于隐晦迷离,难于索解,至有“诗家总爱西昆好,独恨无人作郑笺”之说。因处于牛李党争的夹缝之中,一生很不得志。死后葬于家乡沁阳(今河南焦作市沁阳与博爱县交界之处)。作品收录为《李义山诗集》。...

  • 版权声明: 本文部分资料源于互联网,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 转载请注明: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 | https://gushi.facekun.com/30.html

虞美人(春愁)

虞美人(春愁)
朝代:宋代 作者:陈亮 原文: 东风荡漾轻云缕,时送萧萧雨。水边画榭燕新归,一口香泥湿带、落花飞。 海棠糁径铺香绣,依旧成春瘦。黄昏庭院柳啼鸦,记得那人和月、折梨花。 作者介绍 陈亮 陈亮(1143—1194)原名汝能,后改名陈亮,字同甫,号龙川,婺州永康(今属浙江)人。婺州以解头荐,因上《中兴五论》,奏入不报。孝宗淳熙五年,诣阙上书论国事。后曾两次被诬入狱。绍熙四年光宗策进士第一,状元。...

李都尉古剑

李都尉古剑
朝代:唐代 作者:白居易 原文: 古剑寒黯黯,铸来几千秋。白光纳日月,紫气排斗牛。 有客借一观,爱之不敢求。湛然玉匣中,秋水澄不流。 至宝有本性,精刚无与俦。可使寸寸折,不能绕指柔。 愿快直士心,将断佞臣头。不愿报小怨,夜半刺私仇。 劝君慎所用,无作神兵羞。 作者介绍 白居易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晚年又号称香山居士,河南郑州新郑人,是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歌题材广...

娘子军

娘子军
朝代:宋代 作者:孔平仲 撰 原文: 唐高祖之第三女,微时嫁柴绍。高祖起兵反隋,绍与妻谋曰:“尊公欲扫平天下,绍欲迎接义旗,二人同去则不可,吾独行又俱后害,未知机如何?”妻曰:“公宜速去。予一妇人,临时自为计。”绍即间行至太原投高祖。妻乃归酃县,散家资,起兵以应高祖,得兵七万人,颇多为女子,与太宗俱围京城,号曰娘子军。京城平,封为平阳公主。 相关翻译 译文 唐高祖(李渊)的第三个女儿,...

客中忆二女

客中忆二女
朝代:明代 作者:高启 原文: 每忆门前两候归,客中长夜梦魂飞。 料应此际犹依母,灯下看缝寄我衣。 作者介绍 高启 高启(1336-1373)汉族,江苏苏州人,元末明初著名诗人,与杨基、张羽、徐贲被誉为“吴中四杰”,当时论者把他们比作“明初四杰”,又与王行等号“北郭十友”。字季迪,号槎轩,平江路(明改苏州府)长洲县(今江苏省苏州市)人;洪武初,以荐参修《元史》,授翰林院国史编修官,受命教授诸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