鹧鸪天·却月凌风度雪清

朝代:宋代

作者:孔榘

原文:

却月凌风度雪清。何郎高咏照花明。一枝弄碧传幽信,半额涂黄拾晚荣。
春思淡,暗香轻。江南雨冷若为情。犹胜远隔潇湘水,忽到窗前梦不成。

相关赏析

赏析

首句“却月凌风度雪清”是对梅花所处环境的描述。“却月(指弯月)凌风”本出自南朝诗人何逊的《咏早梅诗》:“枝横却月观,花绕凌风台。”这一句总的意思是说:在积雪横陈、明月高挂的清宵,梅花在料峭的寒风中含情独放。从词人所展现的清幽的意境中,可以看出他是十分擅长通过意象的组合造成预定的效果的。这里的“明月、积雪”诸意象不但确实产生了一种幽雅的情趣,而且为后面女主人公的出现替读者作了某种环境与情绪上的启示。“何郎高咏照花明”是对“却月”句的补充与呼应。何郎,即何逊;高咏,即前面所指的《咏早梅诗》。词人说,在这种荡人魂魄的环境中,很容易使人想起何逊的咏梅佳作。正由于词人生花妙笔的渲染,才使本来就熠熠生辉的梅花更显得明艳动人。“一枝弄碧传幽信”,是对梅花的具体描写,但词人的着眼点却不在梅花的形体,而在于她所蕴含的春的信息,即“传幽信”。词人说由梅枝呈绿仿佛看到了春的韵律的萌动。正因为如此,才引出了后面的一句“半额涂黄拾晚荣”。额黄,指妇女额上的涂饰,梁简文帝《戏赠丽人诗》云:“同安鬟里拨,异作额间黄。”晚荣,则指在深宵开放的梅花。这一句的意思是:一位半涂额黄的年轻少妇,深宵步月,来到梅树下采摘花朵。这一句与上句不但在意境上有着十分有机的联系,而且在形式上也互为对仗,典雅精工,如“弄”与“涂”相对,“传”与“拾”相对,确实起到了画龙点晴的传神作用,显示了词人深厚的艺术功力。以上是上片,词人在写梅的同时,引出该词的主人公,从而为下片的抒情作了过度。

下片的一开始便转入对女主人公心理的刻画:“春思淡,暗香轻,江南雨冷若为情。”词人说,暗香撩人,春思淡淡,女主人公自然忆起了远在江南的意中人,甚至想见了他在凄风冷雨中愁苦的容颜,因此,不禁黯然伤情。这三句由于句式参差(前两句每句三字,后一句七字),这样便自然在音调上形成了一唱三叹的效果,这在一定的程度上增强了词中的衷伤情绪。下句“犹胜远隔潇湘水”,写女主人公由自己和意中人的不幸的遭遇,想起了湘君与湘夫人缠绵悱恻的爱情悲剧,“潇湘水”正是这方面的暗示。无疑,这种联想不但不能给女主人公寂寞忧愁的心灵带来任何慰藉,反而增添了几分悲剧感,使她感到了现实的残酷,以致产生了这样的感觉:“忽到窗前梦不成。”词人说,当女主人公再一次瞥见窗前幽独自放的梅花时,便从幽梦中惊醒,感叹起自己凄凉的身世来。

  • 版权声明: 本文部分资料源于互联网,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 转载请注明:鹧鸪天·却月凌风度雪清 | https://gushi.facekun.com/8255.html

送人游塞

送人游塞
朝代:唐代 作者:王建 原文: 初晴天堕丝,晚色上春枝。城下路分处,边头人去时。 停车数行日,劝酒问回期。亦是茫茫客,还从此别离。 相关翻译 注释 春枝:春日草木的枝条。边头:边疆;边地。茫茫:渺茫;模糊不清。... 作者介绍 王建 王建(约767年—约830年):字仲初,生于颍川(今河南许昌),唐朝诗人。其著作,《新唐书·艺文志》、《郡斋读书志》、《直斋书录解题》等皆作10卷,《崇文总目》作2卷。...

秋柳(四首选—)

秋柳(四首选—)
朝代:清代 作者:王士祯 原文: 秋来何处最销魂?残照西风白下门。 他日差池春燕影,只今憔悴晚烟痕。 愁生陌上黄聪曲,梦远江南乌夜村。 莫听临风三弄笛,玉关哀怨总难论。 作者介绍 王士祯 王士祯(1634—1711),原名王士禛,字子真、贻上,号阮亭,又号渔洋山人,人称王渔洋,谥文简。新城(今山东桓台县)人,常自称济南人,清初杰出诗人、学者、文学家。博学好古,能鉴别书、画、鼎彝之属,精金石篆...

【南吕】四块玉 美色

【南吕】四块玉 美色
朝代:元代 作者:爱山 原文: 杨柳腰,芙蓉貌。袅娜东风弄春娇,庞儿旖旎心儿俏。挽乌云盘,扫春山浅淡描,斜簪着金凤翘。 知足  两鬓秋,今年后。着甚干忙苦追求?人间宠辱还参透。种春风郑子田、牧青山宁戚牛,倒大来得自由。 ...

九日送别

九日送别
朝代:唐代 作者:王之涣 原文: 蓟庭萧瑟故人稀,何处登高且送归。 今日暂同芳菊酒,明朝应作断蓬飞。 相关翻译 译文 在此风声呼啸之地熟人故交已是很少了,那里可以找一登高远望之处送别归去的友人呢?今天还能聚在一起同饮芬芳的菊香之酒,明日就要成为断根的飘蓬一般匆匆离去了。... 作者介绍 王之涣 王之涣(688年—742年),是盛唐时期的著名诗人,字季凌,汉族,绛州(今山西新绛县)人。豪放不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