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说四·马说整体感知

整体感知

作者:佚名

  一、整体感知

  “大凡物不得其平则鸣”(韩愈《送孟东野序》)。韩愈散文中,抒发不平之鸣的篇章不少,《马说》便是其中之一。“说”是古代一种议论文体,用以陈述作者对某些问题的看法。虽是议论文体,却讲究文采。《马说》通篇用的就是托物寓意的写法,以千里马不遇伯乐,比喻贤才难遇明主。作者希望统治者能识别人才,重用人才,使他们能充分发挥才能。全文寄托作者的愤懑不平和穷困潦倒之感,并对统治者埋没、摧残人才,进行了讽刺、针砭和控诉。

  作者的这些见解和感慨,都是通过具体的形象表现的。文章借伯乐和千里马的传说,将人才比为千里马,将愚妄浅薄、不识人才的统治者比做食马者,以千里马“祇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的遭遇,写有才之人终身不得其用的遭际,以“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写千里马埋没的原因等等,生动形象地表现了有才之士受到的不公正待遇和不幸的处境,行文中洋溢着强烈的不平和悲愤。

  本文与《龙说》有相似之处,建议大家去读读。

  二、问题研究

  1.伯乐和千里马的寓意及其二者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千里马比喻有才能的人,伯乐比喻能发现并任用人才的人或圣明的君主。食马者比喻埋没人才的人或愚昧的统治者。先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要发现人才,爱护人才,否则,人才就会被埋没,有人才也等于没有人才。在韩愈看来,世上缺乏的不是人才,而是发现人才的人。所以说课文中流露的是作者怀才不遇的愤懑之情和表达了对封建统治者埋没人才的不满。

  •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整理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 转载请注明:本文链接: https://gushi.facekun.com/9408.html

楼雨

楼雨
朝代:清代 作者:杜濬 原文: 晓雨天沾草,萧萧牧马群。 鼓鼙喧绝檄,部落拥将军。 仆病炊无木,悭僧屐不分。 儿童生故晚,正诵美新文。

杂剧·海门张仲村乐堂

杂剧·海门张仲村乐堂
朝代:元代 作者:未知作者 原文: 第一折 (冲末扮同知同大旦、搽旦、净王六斤、张千上)(同知云)花下晒衣嫌日淡,池中濯足恨鱼腥。花根本艳公卿子,虎体鹅班将相孙。小官完颜女直人氏,完颜姓王,仆察姓李。自跟着狼主,累建奇功,加某为蓟州同知之职。嫡亲的三口儿家属。我有两个夫人,大夫人张氏,二夫人王氏腊梅。这个是我大夫人带过来的,姓王,是王六斤。我有个岳父,是海门张仲,在朝为官,因年老,...

摸鱼儿·雁丘词 / 迈陂塘

摸鱼儿·雁丘词 / 迈陂塘
朝代:宋代 作者:元好问 原文: 乙丑岁赴试并州,道逢捕雁者云:“今旦获一雁,杀之矣。其脱网者悲鸣不能去,竟自投于地而死。”予因买得之,葬之汾水之上,垒石为识,号曰“雁丘”。同行者多为赋诗,予亦有《雁丘词》。旧所作无宫商,今改定之。 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生死相许? 天南地北双飞客,老翅几回寒暑。 欢乐趣,离别苦,就中更有痴儿女。 君应有语: 渺万里层云,千山暮雪,只影向谁去? 横汾路,...

花影

花影
朝代:宋代 作者:苏轼 原文: 重重叠叠上瑶台,几度呼童扫不开。 刚被太阳收拾去,却教明月送将来。(却教 一作:又教) 相关翻译 译文及注释 译文  亭台上的花影一层又一层,几次叫童儿去打扫,可是花影怎么扫走呢?傍晚太阳下山时,花影刚刚隐退,可是月亮又升起来了,花影又重重叠叠出现了。 注释1.重重迭迭:形容地上的花影一层又一层,很浓厚。 2.瑶台:华贵的亭台。 3.几度:几次。4.童:男仆。这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