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畔独步寻花·其五鉴赏

鉴赏

作者:佚名

  此作于公元761年(上元二年),当时 ,杜甫定居于成都草堂,生活稍稍安定。但年逾半百,垂垂老矣。感慨之情,溢于言表。每每独步寻幽,消遣世虑。此诗虽题为寻花 ,实为遣愁散闷 ,因而隐藏着悲的情调。诗人共作7首《江畔独步寻花》,这里所选的一首,是七绝句中的第五首。它所突出表现的是桃花之美和诗人爱花、赏花的审美心理。首先,诗人勾勒出一幅美妙的风景画,高耸的黄师塔,巍然屹立着;流动的江水,从塔前东流而去,构成了有纵有横的几何图。塔,是静止的;江,是流动的。画面有动有静,与巨大的几何形相映衬 ,给人以壮美的感受。塔前、水东,标明了方位,这就为下句的风景描绘 ,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其中,“黄师塔前 ”句 ,在制造氛围方面,尤为重要。陆游在《老学庵笔记》中说道:“蜀人呼僧为师,葬所为塔,乃悟少陵‘ 黄师塔前’句 。”僧亡塔在,崇敬之余,夹杂着几分悲怆之情。

  然而诗人毕竟在寻春,风和日丽,春光怡人,不觉困倦 ,且倚微风,以寄雅怀。诗人以一“倚”字,就将自己与大好春光融合为一,达到寓情于景,以景寄情的完美境界。

  下两句着力写桃花。在诗人笔下,桃花一簇,深浅放红,然主人已逝,唯有寂寞相随耳。若诗人不寻花至此,则无人赏识。字里行间,流露出淡淡的哀愁。这与七绝句的总调子是合拍的。但此诗重点毕竟是写爱花 ,故也萦绕着喜的气氛。“可爱深红爱浅红”句,用了两个爱字,两个红字,表现诗人对花之美的欣悦,并以反问的语气作结,不仅饶有兴味,而且由己及人,这就扩大了审美的范围,强化了美感。杨伦评道:“绮语令人欲死,叠用爱字有致”(《 杜诗镜铨 》卷八),可谓肯綮。明王右仲也说 :“其五:‘春光懒困倚微风’,似不可解,而于恼怕之外,别有领略,妙甚。桃花无主,可爱者深红耶?浅红耶?任人自择而已 。”(《杜臆》卷之四)如果说七绝句前四首是在分别描写恼花、怕春、报春、怜花而流露出悲愁的情怀的话,那么,此首(其五)却表达出爱花 、赏花时的喜悦之情。如此由悲入喜的描写,造成了节奏的起伏变化,给人以新奇的美感。这种喜悦之情 ,并未戛然作结,而是自然而然地向后延伸;以致在下一首,达到了最高潮。如果缺少了它,就缺少一个必要的情感过渡,而显得美中不足。

  •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整理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 转载请注明:本文链接: https://gushi.facekun.com/9433.html

阮郎归·南园春半踏青时

阮郎归·南园春半踏青时
朝代:宋代 作者:欧阳修 原文: 南园春半踏青时,风和闻马嘶。青梅如豆柳如眉,日长蝴蝶飞。 花露重,草烟低,人家帘幕垂。秋千慵困解罗衣,画堂双燕归。 相关翻译 译文及注释 译文风和日丽,马嘶声声,可以想踏青上车马来往之景,青梅结子如豆,柳叶舒展如眉,日长气暖, 蝴蝶翩翩,大自然中的生命都处在蓬勃之中。踏青过后,又荡秋千,不觉慵困,遂解罗衫小憩,只见堂屋前双燕飞归。注释①日长:春分之后...

赠药山高僧惟俨二首

赠药山高僧惟俨二首
朝代:唐代 作者:李翱 原文: 练得身形似鹤形,千株松下两函经。我来问道无馀说,云在青霄水在瓶。选得幽居惬野情,终年无送亦无迎。有时直上孤峰顶,月下披云啸一声。 ...

西施咏

西施咏
朝代:唐代 作者:王维 原文: 艳色天下重,西施宁久微。 朝仍越溪女,暮作吴宫妃。 贱日岂殊众,贵来方悟稀。 邀人傅香粉,不自著罗衣。 君宠益娇态,君怜无是非。 当时浣纱伴,莫得同车归。 持谢邻家子,效颦安可希。 相关翻译 译文及注释 译文艳丽的姿色向来为天下器重,美丽的西施怎么能久处低微?原先她是越溪的一个浣纱女,后来却成了吴王宫里的爱妃。平贱时难道有什么与众不同?显贵了才惊悟她丽质...

水龙吟·西湖怀古

水龙吟·西湖怀古
朝代:宋代 作者:陈德武 原文: 东南第一名州,西湖自古多佳丽。 临堤台榭,画船楼阁,游人歌吹。 十里荷花,三秋桂子,四山晴翠。 使百年南渡,一时豪杰,都忘却、平生志。 可惜天旋时异,藉何人、雪当年耻? 登临形胜,感伤今古,发挥英气。 力士推山,天吴移水,作农桑地。 借钱塘潮汐,为君洗尽,岳将军泪! 相关赏析 赏析 这是一首具有浪漫主义气息的词作。词人笔触徘徊在怀古与伤今之间,徜徉在幻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