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江红·敲碎离愁赏析二

满江红·敲碎离愁赏析二
赏析二 作者:佚名   辛弃疾创作了大量的抚时感事的爱国主义词章,以词风豪迈雄大著称于世,但“稼轩词,中调、小令亦间作妩媚语”。(邹祗谟:《远志斋词衷》)在这些“作妩媚语”的作品中,也不乏优秀篇章,这篇《满江红》就属这类作品。   这是一首写离人痛苦的词。   起始三句,是“纱窗外,风摇翠竹,敲碎离愁”的倒装,把“敲碎离愁”写在首句,不仅是韵脚的...

满江红·敲碎离愁赏析一

满江红·敲碎离愁赏析一
赏析一 作者:佚名   这首词从语气看像是出于女性所作,很有可能是作者设想中情人对自己的怀念。上阕“敲碎离愁,纱窗外,风摇翠竹”,写昼长天暖之时,闺房内外,十分寂静,甚至只有窗前轻风吹动翠竹的声音,才会惊动闺中的人,中断她的凝思,敲碎她的离愁。环境的幽美,衬托出主人公的孤寂、愁闷。“敲碎”既体现了静中之动,又以动衬静:“离”字点出了词中之情。 ...

满江红·敲碎离愁注释

满江红·敲碎离愁注释
注释 作者:佚名 又一首闺中念远词。上篇因景抒情,此篇以情带景,熔情、景、事为一炉。“敲碎”,用词奇警。“满眼”联呈现时序之更迭与思绪之流动。换头承上文“读”字,“芳草”联承“满眼”两句而来,缘情而景,以景唤情,盼极怨极语。结处遥应“倚楼人独”,但已是月上黄昏之时,“立尽”二字老辣。“敲碎”两句:言风摇翠竹,似敲碎满怀离愁,搅得人心烦躁不宁。“人...

贺新郎·夏景译文及注释

贺新郎·夏景译文及注释
译文及注释 作者:佚名 译文厅室内静无人声,一只雏燕儿穿飞在华丽的房屋。梧桐树阴儿转向正午,晚间凉爽,美人刚刚汤沐。手里摇弄着白绢团扇,团扇与素手似白玉凝酥。渐渐困倦斜倚,独自睡得香熟。帘外是谁来推响彩乡的门户?白白地叫人惊散瑶台仙梦,原来是,夜风敲响了翠竹。那半开的石榴花宛如红巾折皱。等浮浪的花朵零落尽,它就来陪伴美人的孤独。取一枝脓...

秋波媚·七月十六日晚登高兴亭望长安南山创作背景

秋波媚·七月十六日晚登高兴亭望长安南山创作背景
创作背景 作者:佚名   陆游的一生,怀着抗金救国的壮志。四十五岁以前,长期被执行投降路线的当权派所排挤压抑。1172年(孝宗乾道八年),陆游四十八岁。这年春天,他接受四川宣抚使王炎邀请,来到南郑,担任四川宣抚使公署干办公事兼检法官,参加了9个月的从军生活。南郑是当时抗金的前线,王炎是抗金的重要人物,主宾意气十分相投。高兴亭,在南郑内城的西北...

秋波媚·七月十六日晚登高兴亭望长安南山赏析

秋波媚·七月十六日晚登高兴亭望长安南山赏析
赏析 作者:佚名   一个“望”字把人爱国情怀和等待胜利在望的心情表达无疑。7月16日夜晚,长安南山头,诗人登高远望,皎洁的月轮正在升起光华。   词的上片写秋天来到边城,鼓角声充满悲哀,首句一个“哀”字充分表达了词人对国土沦丧的惋惜和悲哀。下片从上片的“凭高”和“此兴悠哉”过渡,全面表达了“高兴”的“兴”。整首词由“哀”到“兴”,反映了作者的乐观主义精神...

秋波媚·七月十六日晚登高兴亭望长安南山译文及注释

秋波媚·七月十六日晚登高兴亭望长安南山译文及注释
译文及注释 作者:佚名 译文秋意来到边城,声声号角哀鸣,平安烽火映照着高兴亭。击筑高歌,站在高处把酒洒向国土,引起了收复关中的无限兴致。谁能像多情的南山明月,把层层的暮云都推开?灞桥边的如烟翠柳,曲江池畔的美丽楼台,应该在月下伫立,等待着我军收复失地,胜利归来。 注释⑴秋波媚:词牌名。双调四十八字,前片三平韵,后片两平韵。⑵高兴亭:亭名,在...

贺新郎·送胡邦衡待制赴新州赏析

贺新郎·送胡邦衡待制赴新州赏析
赏析 作者:佚名   在北宋灭亡,士大夫南渡的这个时期,慷慨悲壮的忧国忧民的词人们,名篇叠出;张芦川有《贺新郎》之作,先以“曳杖危楼去”寄怀李纲,后以“梦绕神州路”送别胡铨,两词尤为悲愤痛苦,感人肺腑。高宗绍兴十二年(1142),因反对“和议”、请斩秦桧等三人而贬为福州签判的胡铨,再次遭遣,除名编管新州(今广东新兴),芦川作此词以相送。   “梦绕...

贺新郎·送胡邦衡待制赴新州创作背景

贺新郎·送胡邦衡待制赴新州创作背景
创作背景 作者:佚名    此词作于绍兴十二年(1142)。绍兴八年为胡铨因谏议和而被贬至福州,由遭秦桧迫害,移新州(今广东新兴)编管。张元干作此词为胡铨壮行,后因此词而被捕下狱,并被削职为民。词极慷慨愤激,忠义之气,溢于字里行间。

贺新郎·送胡邦衡待制赴新州译赏

贺新郎·送胡邦衡待制赴新州译赏
译赏 作者:张南辉   我辈梦魂经常萦绕着未光复的祖国中原之路。在萧瑟的秋风中,一方面,金兵营垒相连,军号凄厉;另方面,故都汴京(今开封)的皇宫宝殿已成废墟,禾黍充斥,一片荒凉,真是令人惆怅呵!为什么黄河之源昆仑山的天柱和黄河的中流砥柱都崩溃了(喻北宋王朝的沦亡),黄河流域各地(即九地)泛滥成灾(喻金兵的猖狂进攻,中原人民遭受铁蹄的蹂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