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莲曲

朝代:唐代

作者:王昌龄

原文:

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
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

相关翻译

译文及注释

译文采莲少女的绿罗裙融入到田田荷叶中,仿佛一色,少女的脸庞掩映在盛开的荷花间,相互映照。混入莲池中不见了踪影,听到歌声四起才觉察到有人前来。注释①罗裙:用细软而有疏孔的丝织品制成的裙子。②一色裁:像是用同一颜色的衣料剪裁的。③芙蓉:指荷花。④乱入:杂入、混入。⑤看不见:指分不清哪……

相关赏析

鉴赏

这首诗写的是采莲少女,但诗中并不正面描写,而是用荷叶与罗裙一样绿、荷花与脸庞一样红、不见人影闻歌声等手法加以衬托描写,巧妙地将采莲少女的美丽与大自然融为一体。全诗生动活泼,富于诗情画意,饶有生活情趣。诗的前两句的描写,让人感觉到这些采莲少女简直就是美丽的大自然的一部分;后两句写的...

赏析

“荷叶罗裙一色裁 ,芙蓉向脸两边开”。诗歌在开始就展现出一幅人与环境和谐统一的美丽画面采莲女的罗裙和荷叶的颜色一样青翠欲滴。比喻虽不新奇,但用在此处却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既描绘了田田的荷叶,又写了采莲女美丽的衣裳,两者相互映衬,恍若一体。尤其是“裁”字,用得极其巧妙,罗裙是裁出的……

创作背景

采莲曲,古曲名。王琦注:“《采莲曲》起梁武帝父子,后人多拟之。”这首诗是王昌龄被贬龙标时所做。在唐天宝七年夏天,王昌龄任龙标尉已经有了一段时间,初次与阿朵见面,却是别有一番情趣。那时候,王昌龄独自一人行走在龙标城外,在东溪的荷池,看见了一幅绝美的画面,那就是看见酋长的公主、蛮女阿……

作者介绍

王昌龄 王昌龄 王昌龄 (698— 756),字少伯,河东晋阳(今山西太原)人。盛唐著名边塞诗人,后人誉为“七绝圣手”。早年贫贱,困于农耕,年近不惑,始中进士。初任秘书省校书郎,又中博学宏辞,授汜水尉,因事贬岭南。与李白、高适、王维、王之涣、岑参等交厚。开元末返长安,改授江宁丞。被谤谪龙标尉。安史乱起,为刺史闾丘所杀。其诗以七绝见长,尤以登第之前赴西北边塞所作边塞诗最著,有“诗家夫子王江宁”之誉(亦有“诗家天子王江宁”的说法)。...

  • 版权声明: 本文部分资料源于互联网,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 转载请注明:采莲曲 | https://gushi.facekun.com/1199.html

木兰花(海棠·三之二·林钟商)

木兰花(海棠·三之二·林钟商)
朝代:宋代 作者:柳永 原文: 东风催露千娇面。欲绽红深开处浅。日高梳洗甚时忄欠,点滴燕脂匀未遍。 霏微雨罢残阳院。洗出都城新锦段。美人纤手摘芳枝,插在钗头和风颤。 作者介绍 柳永 柳永,(约987年—约1053年)北宋著名词人,婉约派创始人物。汉族,崇安(今福建武夷山)人,原名三变,字景庄,后改名永,字耆卿,排行第七,又称柳七。宋仁宗朝进士,官至屯田员外郎,故世称柳屯田。他自称“奉旨填词...

鲥鱼

鲥鱼
朝代:明代 作者:何景明 原文: 五月鲥鱼已至燕,荔枝卢橘未应先; 赐鲜徧及中瑞第,荐熟谁开寝庙筵。 白日风尘驰驿骑,炎天冰雪护江船。 银鳞细骨堪怜汝,玉筋金盘敢望传。 作者介绍 何景明 何景明(1483~1521)字仲默,号白坡,又号大复山人,信阳浉河区人。明弘治十五年(1502)进士,授中书舍人。正德初,宦官刘瑾擅权,何景明谢病归。刘瑾诛,官复原职。官至陕西提学副使。为“前七子”之一,与李梦阳...

卜算子·春情

卜算子·春情
朝代:宋代 作者:秦湛 原文: 春透水波明,寒峭花枝瘦。极目烟中百尺楼,人在楼中否。 四和袅金凫,双陆思纤手。捻倩东风浣此情,情更浓于酒。 相关翻译 译文及注释 译文  春水清澈透明见底,花含苞欲放,枝条嫩展,意中人在百尺楼尽目远望,不知道人在不在楼中?我想像者伊人在熏风和煦之时,乘一叶精美的凫舟,荡漾在碧波之中,那倩姿与涟涟绿水相融;多么渴望在春风吹拂中与佳人在柳下做双陆游戏,那...

促织

促织
朝代:清代 作者:蒲松龄 原文: 宣德间,宫中尚促织之戏,岁征民间。此物故非西产;有华阴令欲媚上官,以一头进,试使斗而才,因责常供。令以责之里正。市中游侠儿得佳者笼养之,昂其直,居为奇货。里胥猾黠,假此科敛丁口,每责一头,辄倾数家之产。 邑有成名者,操童子业,久不售。为人迂讷,遂为猾胥报充里正役,百计营谋不能脱。不终岁,薄产累尽。会征促织,成不敢敛户口,而又无所赔偿,忧闷欲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