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溪棹歌鉴赏

鉴赏

作者:佚名

  戴叔伦于公元780年(德宗建中元年)旧历五月至次年春曾任东阳(今属浙江)令,兰溪(又称兰江,是富春江的上游支流)在东阳附近,这首大约是他在这段期间所创作的。

  这是一首富于民歌风味的船歌。题中“兰溪”,即婺州(今浙江金华)境内的兰溪江;棹是船桨,棹歌即船家摇桨时唱的歌。全诗以清新灵妙的笔触写出了兰溪的山水之美及渔家的欢乐之情。

  歌唱当地风光的民歌,除有特殊背景外(如刘禹锡《踏歌词》)取景多在日间。因为在丽日艳阳照映下,一切景物都显得生气蓬勃、鲜妍明媚,得以充分展示出它们的美。此篇却独出心裁,选取夜间作背景,歌咏江南山水胜地另一种人们不大注意的美。这是它在取材、构思上的一个显著特点。

  “凉月如眉挂柳湾”,首句写舟行所见岸边景色:一弯如眉的新月,映射着清冷的黑暗,正低挂在水湾的柳梢上。雨后的春夜,月色显得更加清澄;时值三月(从下文“桃花雨”可知),柳条已经垂缕披拂。眉月新柳,相映成趣,富于清新之感。

  “越中山色镜中看”,此句转写水色山影。浙江一带古为越国之地,故称“越中”。“山色镜中看”,描绘出越中一带水清如镜,两岸秀色尽映水底的美丽图景。句内“中”字复迭,既增添了民歌的咏叹风味啊,又传递出夜间行舟时于水中一边观赏景色,一边即景歌唱的怡然自得的情趣。

  “兰溪三日桃花雨,半夜鲤鱼来上滩。”船继续前行,不觉意间已从平缓如镜的水面驶到滩头。听到滩声哗哗,诗人才联想到连日春雨,兰溪水涨,滩声听起来也变得更加急骤了。在滩声中,似乎时不时听到鱼儿逆水而行时发出的泼刺声,诗人又不禁想到,这该是撒欢的鲤鱼趁着春江涨水,在奔滩而上了。南方二三月间桃花开时,每有绵绵春雨。这种持续不断的细雨,能使江水上涨,却不会使水色变浑,所以次句有水清如镜的描写,如果是北方的桃花汛,则自无“山色镜中看”的清澈之景。由此可见诗人观察事物描写景物的真切。因是夜中行舟,夜色本来比较黯淡朦胧,这里特意选用“桃花雨”的字面,感觉印象中便增添了黑暗的冬天色彩;夜间本来比较宁静,这里特意写到鲤鱼上滩的声响,遂使静夜增添了活泼的生命跃动气息。实际上,这里所写的“三月桃花雨”与“鲤鱼来上滩”都不是目接之景,前者因滩声喧哗而有此联想,后者因游鱼泼刺而有此猜测。两首都是诗人的想象之景。正因为多了这一层想像的因素,诗情便显得更为浓郁。

  通观全诗,可以发现,这首船歌虽然以兰溪之夜作为背景,但它着重表现的并非夜的静谧朦胧,而是兰溪夜景的清新澄澈,生趣盎然。而这,正体现出这首诗独特的民歌气韵,渔家的欢乐之情。[3-5]

  兰溪,在今浙江兰溪县西南。棹(zhào召)歌,渔民的船歌。这首诗,仿拟民歌的韵致,以清新灵妙的笔触,写出兰溪一带的山水之美,渔家的欢快之情,宛如一支妙曲,一幅佳画。

  首句“凉月如眉挂柳湾”是抬头仰望天空。“凉月”二字,既写出月色的秀朗,又点出春雨过后凉爽宜人的气候。“挂柳湾”,使人想象到月挂梢头,光泻兰溪,细绦弄影,溪月相映增辉的情景。第二句“越中山色镜中看”,是低头观看溪水,把兰溪山水写得极为飘逸迷人。“镜”,是喻溪水,并且暗示出月光的明洁,溪面的平静,水色的清澈。这里,诗人没有着意渲染疏星秀月,夹岸青山,只说了“镜中看”三字,而丰富的韵致恰恰就在这里。它启发读者去想象那幽雅的兰溪山色,在溪水的倒影中,摇曳生姿,朦胧而飘渺,使人如坠入仙境一般。淡淡的笔墨,描绘出一个多么美妙的艺术境界。

  溪景诚然至美,然而对于泛舟溪上的渔人来说,最大的乐趣还在春潮渔汛:“兰溪三日桃花雨,半夜鲤鱼来上滩。”鲫鲤之类的淡水鱼,极爱新水(雨水)、逆流,一连三天的春雨,溪水猛涨,鱼群联翩而来。“桃花雨”不仅明示季节,更见美景快情:春水盎盎,鱼抢新水,调皮地涌上溪头浅滩,拨鳍摆尾,啪啪蹦跳,看到这种情景,怎不使人从心底漾起欢乐之情!

  这首诗,从头至尾没有写到“人”,也没有写到“情”,而读来却使人感到景中有人,景中有情。诗人将山水的明丽动人,月色的清爽皎洁,渔民的欣快欢畅,淋漓尽致地展现在明澈秀丽的画卷中,读后给人以如临其境的美感。从诗的结构看,前二句是静景,后二句是动景,结句尤为生动传神,一笔勾勒,把整个画面画活了,使人感到美好的兰溪山水充满蓬勃生机,是全诗最精彩的点睛之笔。

  •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整理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 转载请注明:本文链接: https://gushi.facekun.com/12129.html

唐禅社首乐章。太和

唐禅社首乐章。太和
朝代:唐代 作者:贺知章 原文: 昭昭有唐,天俾万国。列祖应命,四宗顺则。 申锡无疆,宗我同德。曾孙继绪,享神配极。 作者介绍 贺知章 贺知章(659—744),字季真,号四明狂客,汉族,唐越州(今绍兴)永兴(今浙江萧山)人,贺知章诗文以绝句见长,除祭神乐章、应制诗外,其写景、抒怀之作风格独特,清新潇洒,著名的《咏柳》、《回乡偶书》两首脍炙人口,千古传诵,今尚存录入《全唐诗》共19首。...

登飞来峰

登飞来峰
朝代:宋代 作者:王安石 原文: 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飞来山 一作:飞来峰) 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只缘 一作:自缘) 相关翻译 译文及注释 译文飞来峰顶有座高耸入云的塔,听说鸡鸣时分可以看见旭日升起。不怕层层浮云遮住我那远眺的视野,只因为我站在飞来峰顶,登高望远心胸宽广。 注释(1)选自《临川先生文集》(中华书局1959年版)。飞来峰:即浙江绍兴城外的宝林山。唐宋时...

晚晴

晚晴
朝代:唐代 作者:李商隐 原文: 深居俯夹城,春去夏犹清。天意怜幽草,人间重晚晴。 并添高阁迥,微注小窗明。越鸟巢干后,归飞体更轻。 相关翻译 译文及注释 译文一个人深居简出过着清幽的日子,俯瞰夹城,春天已去,夏季清朗。小草饱受雨水的浸淹,终于得到上天的怜爱,雨过天晴了。登上高阁,凭栏远眺,天高地迥,夕阳冉冉的余晖透过窗棂。越鸟的窝巢已被晒干,它们的体态也恢复轻盈了。 注释夹城 : 城...

声声慢(和吴梦窗赋梅)

声声慢(和吴梦窗赋梅)
朝代:宋代 作者:吴潜 原文: 挨晴拶暖,载酒呼朋,夷犹东圃西园。绿萼枝头,两三初破轻寒。平生自甘寂寞,占冷妆、不为人妍。林逋去,问影疏香暗,谁赋其间。 空想故山奇事,正烟横岭曲,月浸溪湾。杏错桃讹,那时青子都圆。惟饶梦窗知处,对翠禽、依约神仙。休引角,怕征人、泪落塞边。 作者介绍 吴潜 吴潜(1195—1262) 字毅夫,号履斋,宣州宁国(今属安徽)人。宁宗嘉定十年(1217)举进士第一,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