浪淘沙·帘外五更风赏析

赏析

作者:佚名

  词的上片:“帘外五更风,吹梦无踪。”在一片凄凉怀抱中引起对往昔温馨生活的回忆。“五更”,这是一天中最阴暗、最寒冷的时辰,“五更风”也最为凄紧。睡梦中的“我”被风声的搅扰和寒气的侵逼所惊醒,醒来之后愈感枕冷衾寒,无限孤独。“画楼重上与谁同?”是说再也没有往日携手同上高楼的闺中知己了,与《孤雁儿》中“吹萧人去玉楼空,肠断与谁同倚。一枝折得,人间天上,没个人堪寄”所抒发的是同一感情。“记得玉钗斜拨火,宝篆成空。”前一句与词人在《金石录后序》中所追述的她与丈夫赵明诚在归来堂中度过的那段美好温馨的生活是吻合的。“拨火”即“翻香”。蔡伸《满庭芳》“玉鼎翻香,红炉叠胜,绮窗疏雨潇潇。”写的便是闺中这一旖旎风光。但与宝篆一词合起来看,还有一层一直未被人注意的隐义。“宝篆”有二义:一指香炉中升起的袅袅炉烟,曲折回环状如古篆之体;一指古代道书、秘籍都是用古篆书写,故称道书、秘籍为宝篆。王勃《乾元殿颂·序》:“灵爻密发,八方昭大有之和;宝篆潜开,六合启同人之会。”序文中的“大有”、“同人”皆为《周易》卦名。前者乃盛世至治之象,后者乃同心共济之象。“宝篆成空”,言当时曾因炉烟而预卜它年共享太平,志同道合以了此生,而此时回首往事尽成空愿,如炉烟之飘散,已无踪迹。“玉钗斜拨火”句,并非泛泛之细节回忆。按苏轼《翻香令》词:“金炉犹暖麝煤残,惜香更把宝钗翻。……且图得,氤氲久,为情深、嫌怕断头烟。”据苏词可知,“玉钗斜拨火”正是“嫌怕断头烟”之意。俗谓夫妻不能偕老,曰“烧断头香”。

  词的下片:“回首紫金峰,雨润烟浓。一江春浪醉醒中。”这三句词也与建炎三年赵明诚病逝建康(今南京)以后词人的遭遇相吻合。“紫金峰”即建康之钟山。《广弘明集》卷三十录陈徐孝克(徐陵弟)《仰合令君摄山栖霞寺山房夜坐六韵》:“戒坛青云路,灵相紫金峰。”据《舆地志》载:摄山在江苏江宁县东北,亦名栖霞山。摄山乃钟山之支脉,两山相望可见。徐诗中所言“灵相紫金峰”就是指钟山而言(王学初《李清照集校注》失考)。赵明诚于建炎三年病逝建康,易安大病。是年冬因张飞卿玉壶颁金事,乃到越州外廷投献家中铜器。此后因虏势日逼,易安乃随御舟逃难江中,此词当作于这一时期。“回首”与“记得”俱以回忆追述口吻出之,然所忆情事及时间却有喜忧先后之别。“玉钗斜拨火”乃是对归来堂中温馨生活的追忆;“回首紫金峰”则是易安逃离建康(今南京)时追悼亡夫,望中泪眼但见“雨润烟浓”。“一江”句化用李煜《虞美人》“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词意,言愁如一江春浪,流无尽时,醉中醒中俱在心头。歇拍“留得罗襟前日泪,弹与征鸿”。乃指明诚卒后悲痛欲绝,此不尽之泪非罗襟所能尽搵。康与之《忆秦娥》词:“天寒尚怯春衫薄。春衫薄。不堪搵泪,为君弹却。”据此可知,“留得罗襟前日泪”,乃指从前明诚卒时悲泣之泪,至此仍搵而未尽。“弹与征鸿”,既是说往事虽随征鸿而去,杳无踪迹,然思念亡人泪犹在襟,也是说襟上余泪(心中余悲)只能弹与征鸿(诉与征鸿),更无人间亲人可诉。如此作结,将全词抒发的忧愁、悲哀与孤苦无依之情推向高潮,直可令读者不忍卒读,为之怃然掩泣。

  •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整理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 转载请注明:本文链接: https://gushi.facekun.com/14087.html

杂剧·虎牢关三战吕布

杂剧·虎牢关三战吕布
朝代:元代 作者:郑光祖 原文: 第一折 (冲末袁绍领卒子上,云)骏马靡鞍紫锦袍,临军能识阵云高。等闲赢得食天禄,愿竭丹心辅圣朝。某乃冀王袁绍是也。幼而能文,长而阅武,自为官以来,累立战功,今在河北为理,保一方宁静无虞。今有吕布,领一标人马,威镇在虎牢关下。此人好生英勇,搠戟勒马,有九牛之力,万夫不当之勇。累次与他交战,并不曾得他半根儿折箭,又下将战书来,搦俺十八路诸侯相持。某今...

望夫石

望夫石
朝代:唐代 作者:王建 原文: 望夫处,江悠悠。 化为石,不回头。 上头日日风复雨。 行人归来石应语。 相关翻译 译文及注释 译文  在等待丈夫的地方,江水滔滔不绝地流淌着。女子变成了石头,永不回首。在山巅之处,每天风和雨都在循环交替着。行人若能回来的话,那么石头也应该会说话了。注释⑴望夫石:据南朝宋人刘义庆的《幽明录》记载:武昌阳新县北山上有望夫石,其形状像人立。相传过去有个贞妇,...

水调歌头(送唯齐之官回舟松江赋)

水调歌头(送唯齐之官回舟松江赋)
朝代:宋代 作者:葛郯 原文: 年来惯行役,楚尾又吴头。餐霞吸露,何事佳处辄迟留。云听渔舟夜唱,花落牧童横笛,占尽五湖秋。胡床兴不浅,人在庾公楼。绣帘卷,曲阑暝,翠鬟愁。森罗万象,与渠诗里一时收。天设四桥风月,地会三州山水,邀我伴沙鸥。明朝起归梦,一枕过蘋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