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平乐·采芳人杳赏析

赏析

作者:俞陛云

  张炎词以“悲秋”见长,离愁别绪,万感情怀皆可由秋景而发。如《清平乐》(候蛩凄断)即是一首“悲秋”名作。然而他的“伤春”之作也别具一格。一“秋”一“春”,景物不同,然其抒发的情怀却是同出一源,——即伤亡国之情,感破家之痛。此词即是其“伤春”的一篇佳作。

  “采芳人杳”两句,前句写春光明媚,芳红草绿,本是赏花采绿之时,然而此时却人迹杳了,昔日美景歌舞生平,人头攒动的景象一扫而空。后句由前句而发出“顿觉游情少”之感。张炎写词,写景常借故国家乡西湖之景之笔。西湖美景美不胜收,举世闻名,然而在作者眼里,由于元兵的践踏,西湖盛景已成过往云烟,人迹杳杳,游情惨淡。作者在此留下一个伏笔,不说元兵南掠,而言人杳,其中所含隐情,不言自明,非不想说,而不能说,也不必说也。承接上两句,“客里看春”两句,似乎是写后悔错过春时,未能饱览一年一度的大好春光。其实一句“客里看春”,客居异地,浪迹天涯,终年如无根之萍,因此看景只会“草草”,“被愁分了”,怎么会游兴满怀呢?

  “去年燕子”两句,借写燕子把上文欲说而未忍多说的话,又进一步做了一点吐露。前后联系在一起,才能更深入体会词人的处境。张炎身世前文已知,其国破家亡却经常或被政治逼迫北上大都,或因生活所迫,居无家所,家无常址,如同飞燕一样羁泊无定,浪荡天涯。“去年燕子天涯,今年燕子谁家?”短短两句话,道出作者说不出痛苦情思,其情切切,其感深深。最后两句“三月休听夜雨,如今不是催花。”“夜雨”指使“流水落花春去也”(南唐李后主《浪淘沙》)的夜雨,不是早春细雨,而是暮春急雨。“催花”不是催促花开而是“摧花折叶”的摧残花草。此时雨却不是催花的媒剂,而是葬送春花的急雨。一“雨”双关,透出家国身世之痛。

  此词最突出的就是对比、比兴。物是人非的强烈对比渗透其中,借“燕子”比喻自己飘荡无依,借“夜雨”比喻摧花折绿的残暴的元兵。写作之中由景到人,由人到物,由物到情,层层深入,又层层翻新。有人评价说:“羁泊之怀,托诸燕子;易代之悲,托诸夜雨,深人无浅语也。”

1、 俞陛云《宋词选释》

  •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整理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 转载请注明:本文链接: https://gushi.facekun.com/14955.html

杂剧·苏子瞻风雪贬黄州

杂剧·苏子瞻风雪贬黄州
朝代:元代 作者:费唐臣 原文: 第一折 (王安石上,开)助役青苗法令行,坐看足食更强兵。嗷嗷朝野多非己。独仗君王自圣明。下官姓王名安石,字介甫,金陵人氏。自幼讲明儒术,涉猎子史,叨举进士。蒙圣人抬举,官做到丞相之职。小官既蒙知遇,知无不言。言无不用。近见西北二边用兵,财用匮乏。我有一策,要行青苗助役于民间。在朝诸官,多言不便,独翰林学士苏轼,十分与我不合。昨日上疏,说我奸邪,蠹...

山石

山石
朝代:唐代 作者:韩愈 原文: 山石荦确行径微,黄昏到寺蝙蝠飞。 升堂坐阶新雨足,芭蕉叶大栀子肥。 僧言古壁佛画好,以火来照所见稀。 铺床拂席置羹饭,疏粝亦足饱我饥。 夜深静卧百虫绝,清月出岭光入扉。 天明独去无道路,出入高下穷烟霏。 山红涧碧纷烂漫,时见松枥皆十围。 当流赤足踏涧石,水声激激风吹衣。 人生如此自可乐,岂必局束为人靰? 嗟哉吾党二三子,安得至老不更归。 相关翻译 译文及注...

忆秦娥(雪、梅二阕怀张敬夫)

忆秦娥(雪、梅二阕怀张敬夫)
朝代:宋代 作者:朱熹 原文: 云垂幕。阴风惨淡天花落。天花落。千林琼玖,一空莺鹤。征车渺涉穿华薄。路迷迷路增离索。增离索。剡溪山水,碧湘楼阁。 作者介绍 朱熹 朱熹(1130年9月15日~1200年4月23日),行五十二,小名沋郎,小字季延,字元晦,一字仲晦,号晦庵,晚称晦翁,又称紫阳先生、考亭先生、沧州病叟、云谷老人、沧洲病叟、逆翁。谥文,又称朱文公。汉族,祖籍南宋江南东路徽州府婺源县(今...

秦楼月·楼阴缺

秦楼月·楼阴缺
朝代:宋代 作者:范成大 原文: 楼阴缺。兰干影卧东厢月。一天风露,杏花如雪。 隔烟催漏金_咽。罗帏暗淡灯花结。灯花结。片时春梦,江南天阔。 相关翻译 注释 ①楼阴缺:高楼被树荫遮蔽,只露出未被遮住的一角。指树阴未遮住的楼阁一角。②栏干影卧:由于高楼东厢未被树荫所蔽,因此当月照东厢时,栏干的影子就卧倒地上。③厢:厢房。④ 一天:满天。⑤烟:夜雾。⑥金虬(qiú):铜龙,造型为龙的铜漏,古代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