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影赏析一

赏析一

作者:佚名

  这首饶有趣味的小,作者也有争议。起因是这样的:有人查遍了《东坡七集》并未发现此作,而在谢枋得的《叠山集》中却发现了此诗,于是便欲“正名”为谢枋得所作,我觉得这有些过于唐突。 无论是《东坡七集》或者《叠山集》都经过后人辗转抄录编纂,遗漏诗作和窜入他人诗作的情况并不罕见,谢枋得是个十分崇敬苏轼的人,他的外号“叠山”,就是从苏轼的一首七律诗中的首句“溪上青山三百叠”而来,相传《千家诗》曾经过谢枋得的编订,喜欢苏轼诗作的他,极有可能特地将这首诗推荐在《千家诗》的选本中。 还有一个感觉就是,这首诗太像苏轼的风格了,我们可以拣出苏轼另一首家喻户晓的诗来比较一下:“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和这首诗中呼童扫花影的“天真”举动如出一辙,同样也是在貌似无理、貌似调侃的语气中隐喻了发人深思的道理。 苏轼的诗有诙谐、灵动的特点,有时充满童趣,语言也颇有几分“打油诗”的特色。他曾说:“吾虽不善书,晓书莫如我。苟能通其意,常谓不学可。”对自己刚出生的儿子说:“人皆养子望聪明,我被聪明误一生。惟愿孩儿愚且鲁,无灾无难到公卿。” 苏轼这个人才华横溢,他的诗风格往往出奇出新,并非用“豪放”两字就能一概而论。他自己曾说过这样两句话:“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书吴道子画后》)虽然这两句原本不是说他自己,但这里“请君入瓮”,将此语拿来形容东坡先生的诗,也十分恰当。 单说这首诗:有人说诗中的“花影”,是形容朝廷中当政的小人,难以驱去,赶不尽,除不绝。这样解诗不免呆板无味。如果真是形容小人,那苏轼的水平也太差劲了,“明月花影”,这是何等雅致的景物,用来形容小人,一点攻击力也没有。大家见骂人时,谁把对方骂成“花影”?像刘禹锡《聚蚊谣》,把小人形容为蚊子,罗隐把尸位素餐的昏官形容为木偶,这才叫讽刺。 那么此诗中的喻义又是什么呢?我觉得,此诗喻义深远,其中有着一种非常复杂的感情。常言道:“如影随形。”有形就有影,有因就有果,世间的种种琐事,正像花影一样萦绕在花前,挥不尽,抛不去,只要有日月轮回,只要还停留在这世上,你就躲不开、赶不走这永远跟着你的影子,不管你喜不喜欢它。 东坡喜欢禅,我觉得这首诗中颇有禅意。

  •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整理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 转载请注明:本文链接: https://gushi.facekun.com/15234.html

玉漏迟·瓜泾度中秋夕赋

玉漏迟·瓜泾度中秋夕赋
朝代:宋代 作者:吴文英 原文: 雁边风讯小,飞琼望杳,碧云先晚。露冷阑干,定怯藕丝冰腕。净洗浮空片玉,胜花影、春灯相乱。秦镜满。素娥未肯,分秋一半。 每圆处即良宵,甚此夕偏饶,对歌临怨。万里婵娟,几许雾屏云幔。孤兔凄凉照水,晓风起、银河西转。摩泪眼。瑶台梦回人远。 相关翻译 注释 ⑴玉漏迟:词牌名。调见宋祁词。因唐白居易诗有“天凉玉漏迟”,故名。双调,九十四字,上片十句,下片九句,...

浣溪沙·七夕年年信不违

浣溪沙·七夕年年信不违
朝代:唐代 作者:毛文锡 原文: 七夕年年信不违,银河清浅白云微,蟾光鹊影伯劳飞。 每恨蟪蛄怜婺女,几回娇妒下鸳机,今宵嘉会两依依。 相关翻译 注释 ⑴七夕句——用牛郎织女的故事。据《荆楚岁时记》载:天河之东有织女,天帝之女孙也。年年织杼劳役,织成云锦天衣,天帝怜其独处,许嫁河西牵牛郎,嫁后遂废织纫,天帝怒,责令归河东,唯每年七月七日夜,渡河一会。又《风俗记》载:织女七夕当渡河,使鹊...

念奴娇(咏雪)

念奴娇(咏雪)
朝代:宋代 作者:葛长庚 原文: 广寒宫里,散天花、点点空中柳絮。是处楼台皆似玉,半夜风声不住。万里盐城,千家珠瓦,无认蓬莱处。但呼童、且去探梅花、攀那树。 垂帘未敢掀开,狮儿初捏就,佳人偷觑。溪畔渔翁蓑又重,几点沙鸥无语。竹折庭前,松僵路畔,满目都如许。问要晴,更待积痕消,须无雨。 作者介绍 葛长庚 白玉蟾(公元1194 - ?;现学界对其卒年尚有多种说法;)本姓葛,名长庚。为白氏继子,...

唐多令·寒食

唐多令·寒食
朝代:明代 作者:陈子龙 原文: 时闻先朝陵寝,有不忍言者。 碧草带芳林,寒塘涨水深。五更风雨断遥岑。雨下飞花花上泪,吹不去,两难禁。 双缕绣盘金,平沙油壁侵。宫人斜外柳阴阴。回首西陵松柏路,肠断也,结同心。 相关翻译 注释 ①选自《陈忠裕公全集》。先朝:前朝。此处指朱明王朝。陵寝:帝王陵墓建筑。②遥岑:远山。唐韩愈《孟郊联句》:“遥岑出寸碧,远目增双明。”③双缕:双丝线。盘金:季咸用诗:“盘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