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影赏析二

赏析二

作者:佚名

  这是一首咏物,诗人借吟咏花影,抒发了自己想要有所作为,却又无可奈何的心情。

  这首诗自始至终着眼于一个“变”字,写影的变化中表现出光的变化,写光的变化中表现出影的变化。第一句中“上瑶台”,这是写影的动,隐含着光的动。为什么用“上”,不用“下”,因为红日逐渐西沉了。第二句“扫不开”写影的不动,间接地表现了光的不动。光不动影亦不动,所以凭你横扫竖扫总是“扫不开”的。三四两句,一“收”一“送”是写光的变化,由此引出一“去”一“来”影的变化。花影本是静态的,诗人抓住了光与影的相互关系,着力表现了花影动与静,去与来的变化,从而使诗作具有了起伏跌宕的动态美。

  写光的变化,写花影的变化,归根到底是为了传达诗人内心的感情变化。“上瑶台”写花影移动,已含有鄙视花影之意;“扫不开”写花影难除,更明现憎恶花影之情;“收拾去”写花影消失,大有庆幸之感;“送将来”写花影再现,又发无奈之叹。诗人巧妙地将自己内心的感情变化寓于花影的倏忽变化之中,使诗作具有言近旨远,意在言外的含蓄美。

  有人评论说:“上瑶台”比喻小人在高位当权;“扫不开”比喻正直之臣屡次上书揭露也无济于事;三四两句以太阳刚落,花影消失,明月东升,花影重映,比喻小人暂时销声匿迹,但最终仍然出现在政治舞台上。从诗人一生仕途坎坷,政治失意的情况来分析,产生鄙视群小,痛恨官场腐败的感情也许是可能的。但诗歌作为文艺作品,它显然不能是生活的实录,它比生活本身应该更概括,更集中,更有典型性,因此,一定要坐实哪一句即喻什么人或什么事,难免会有牵强附会之嫌了。

  •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整理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 转载请注明:本文链接: https://gushi.facekun.com/15233.html

满江红·和范先之雪

满江红·和范先之雪
朝代:宋代 作者:辛弃疾 原文: 天上飞琼,毕竟向、人间情薄。还又跨、玉龙归去,万花摇落。云破林梢添远岫,月临屋角分层阁。记少年、骏马走韩卢,掀东郭。 吟冻雁,嘲饥鹊。人已老,欢犹昨。对琼瑶满地,与君酬酢。最爱霏霏迷远近,却收扰扰还寥廓。待羔儿、酒罢又烹茶,扬州鹤。 相关翻译 注释 ①飞琼:雪花。② 岫(xiù):山。③韩卢:战国时韩国的名犬。色黑,故名卢。《战国策·秦策三》:“以秦卒之勇,...

【正宫】端正好_我做的利己

【正宫】端正好_我做的利己
朝代:元代 作者:未知作者 原文: 我做的利己脱身术,恁做的害众成家活,恁道我风魔你更风魔。俺这里无名无利都参破,你利害有他这天来大。  【滚绣球】俺这里,笑一合,利名场朗然识破。没来由为儿女劫动波波,便亻赞下不义财,积下些无用货。死临头怎生逃躲,少不的打轮回作马骡。明放着天堂有路人行少,地狱无门去的多,落落魄魄。 ...

杨柳枝词九首

杨柳枝词九首
朝代:唐代 作者:刘禹锡 原文: 塞北梅花羌笛吹,淮南桂树小山词。 请君莫奏前朝曲,听唱新翻杨柳枝。 南陌东城春早时,相逢何处不依依。 桃红李白皆夸好,须得垂杨相发挥。 凤阙轻遮翡翠帏,龙池遥望麹尘丝。 御沟春水相辉映,狂杀长安年少儿。 金谷园中莺乱飞,铜驼陌上好风吹。 城中桃李须臾尽,争似垂杨无限时。 花萼楼前初种时,美人楼上斗腰肢。 如今抛掷长街里,露叶如啼欲向谁。 炀帝行宫汴水滨,...

祝英台近(题陆壶天水墨兰石)

祝英台近(题陆壶天水墨兰石)
朝代:宋代 作者:张炎 原文: 带飘飘,衣楚楚。空谷饮甘露。一转花风,萧艾遽如许。细看息影云根,淡然诗思,曾□被、生香轻误。 此中趣。能消几笔幽奇,羞掩众芳谱。薜老苔荒,山鬼竟无语。梦游忘了江南,故人何处,听一片、潇湘夜雨。 作者介绍 张炎 张炎(1248年-1320年),字叔夏,号玉田,晚年号乐笑翁。祖籍陕西凤翔。六世祖张俊,宋朝著名将领。父张枢,“西湖吟社”重要成员,妙解音律,与著名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