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洲曲创作特点

创作特点

作者:佚名

  1.心思巧藏,以动作展现心境
  “折梅寄江北”,女主人公折梅一枝,唤起对过去西洲梅下相会的回忆,因思念情人想去西洲,于是穿上了“杏子红”的“单衫”,梳起了“鸦雏色”的头发。一折、一穿、一梳,动作看似随意,却展现出痴心女子对爱人思念之深的心境。歌的第七句至第十二句,写出少女沉浸于忆念、相思中。风吹叶落,她误以为情人足音,乃“门中露翠钿”,从门缝中探出头等候情人的到来。一“露”,表露了急切、害羞的少女情怀,但情人依旧是无影无踪,心中的焦急之情再也抑制不住了。“开门郎不至,出门采红莲”,为了掩过邻人的耳目,只好借故出门去采莲。此刻的她,百感交集:深切的思念,失意的感觉,受窘为难的心态,一起涌向心头。这种含羞的姿态,渴慕相思的神色,一系列巧作掩饰的动作,描绘的惟妙惟肖,跃然纸上。于平常的动作中,巧妙地刻画出女子微妙的心理,及对爱情胸怀一颗赤诚之心。

  2.托物寄情,巧借景物吐真情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李白)“仰头看明月,寄情千里光。”(民歌《子夜四时歌》)这些诗句是托月寄情,而这一作品则是托“梅”托“莲”来表达相思。“忆梅下西洲,折梅寄江北”,折梅表达思念之情,以自然景物起兴。“莲花”、“莲子”、“莲心”,由外而内“彻底红”。“莲心”即“怜心”,“彻底红”即红得透彻,喻爱情的赤诚坚贞,语意双关。“忆郎郎不至,仰首望飞鸿”,鸿雁可传情,然而,“鸿飞满西洲”,却没有传来情人的音讯,极写相思之深;“海水梦悠悠”,“海水”“悠悠”,喻终年的相思没有穷尽,托物寄情。总之,诗歌善于以眼前的寻常之物,或起兴抒情,或比喻言志,或语意双关,婉转倾吐真情,耐人寻味。

  3.时节变迁,巧用民间词语
  早春时节可“折梅”,春夏之交穿“单衫”,仲夏之时“伯劳飞”,于初秋“采红莲”,值仲秋“弄莲子”,到深秋“望飞鸿”。诗中巧妙地运用民间丰富的词语,表明了季节的变换,条理井然,时序渐进。女子相思怀念的深情,娓娓动听地叙述在诗的字里行间。

  4.蝉联而下,巧“接字”
  全诗三十二句,四句一解,用蝉联而下的接字法,顶针勾连,技法之“巧”,真令人拍案叫绝。“日暮伯劳飞,风吹乌臼树。树下即门前,门中露翠钿”,“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忆郎郎不至,仰首望飞鸿。鸿飞满西洲,望郎上青楼”等等诗句,如此环环相扣,接字成篇,不仅声情摇曳,情味无穷,而且节奏和谐,优美动听。

  •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整理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 转载请注明:本文链接: https://gushi.facekun.com/19137.html

湖州竹枝词

湖州竹枝词
朝代:元代 作者:张雨 原文: 临湖门外是侬家,郎若闲时来吃茶。 黄土筑墙茅盖屋,门前一树紫荆花。 作者介绍 张雨 张雨(1283~1350)元代诗文家,号句曲外史,道名嗣真,道号贞居子曾从虞集受学,博学多闻,善谈名理。诗文、诗文、书法、绘画,清新流丽,有晋、唐遗意。年二十弃家为道士,居茅山,尝从开元宫王真人入京,欲官之,不就。...

哀溺文序

哀溺文序
朝代:唐代 作者:柳宗元 原文: 永之氓咸善游。一日,水暴甚,有五、六氓乘小船绝湘水。中济,船破,皆游。其一氓尽力而不能寻常。其侣曰:“汝善游最也,今何后为?”曰:“吾腰千钱,重,是以后。”曰:“何不去之?”不应,摇其首。有顷,益怠。已济者立岸上呼且号曰:“汝愚之甚,蔽之甚,身且死,何以货为?”又摇其首。遂溺死。吾哀之。且若是,得不有大货之溺大氓者乎?于是作《哀溺》。 相关翻译 译文及注...

同友人秋日登庾楼

同友人秋日登庾楼
朝代:唐代 作者:李咸用 原文: 兰摧菊暗不胜秋,倚著高楼思莫收。六代风光无问处,九条烟水但凝愁。谁能百岁长闲去,只个孤帆岂自由。欲学仲宣知是否,臂弓腰剑逐时流。 ...

荷叶杯·五月南塘水满

荷叶杯·五月南塘水满
朝代:清代 作者:毛奇龄 原文: 五月南塘水满,吹断,鲤鱼风。小娘停棹濯纤指,水底,见花红。 相关翻译 注释 ①鲤鱼风:九月之风。②棹:船桨。③濯:洗涤。... 相关赏析 评解 此词写南塘泛舟时的情景。池塘水满,风暖鱼跃,泛舟的少妇在停棹戏水之际,无意间透过清澈明净的池水,看到了一朵飘落水底的红花。作者撷取这一小景入词,极具情趣。“鲤鱼风”本指九月之风,用于仲夏,亦见通脱新鲜。... 作者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