赠刘景文 / 冬景

朝代:宋代

作者:苏轼

原文:

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最是 一作:“正”)

相关翻译

译文及注释

译文荷叶败尽,像一把遮雨的伞似的叶子和根茎上再也不像夏天那样亭亭玉立;菊花也已枯萎,但那傲霜挺拔的菊枝在寒风中依然显得生机勃勃。别以为一年的好景将尽,你必须记住,最美景是在初冬橙黄橘绿的时节啊!注释①刘景文:刘季孙(1033~1092),字景文,祥符(今河南开封)人。宋仁宗嘉祐间...

相关赏析

赏析

这首诗是诗人写赠给好友刘景文的。诗的前两句写景,抓住“荷尽”、“菊残”描绘出秋末冬初的萧瑟景象。“已无”与“犹有”形成强烈对比,突出菊花傲霜斗寒的形象。后两句议景,揭示赠诗的目的。说明冬景虽然萧瑟冷落,但也有硕果累累、成熟丰收的一面,而这一点恰恰是其他季节无法相比的。诗人这样写,...

赏析二

诗中所咏为初冬景物。为了突出“橙黄橘绿”这一年中最好的景致,诗人先用高度概括的笔墨描绘了一幅残秋的图景:那曾经碧叶接天、红花映日的渚莲塘荷,早已翠减红衰,枯败的茎叶再也不能举起绿伞,遮挡风雨了;独立疏篱的残菊,虽然蒂有余香,却亦枝无全叶,唯有那挺拔的枝干斗风傲霜,依然劲节。自然界...

赏析三

此诗写初冬。第一句写枯荷。荷出污泥而不染,本为高洁品质之象征,惟到秋末,池荷只剩残茎,连枯叶也已无存,确是一片凄寂。昔李璟作《山花子》,首句云:“菡萏香销翠叶残。”王国维乃谓“大有‘从芳芜秽’、‘美人迟暮’之感。”苏轼此诗首句,殆更过之。夫留得枯荷,尚能听雨,近则连枯叶亦无之,其...

创作背景

这首诗作于1090年(元祐五年)初冬,当时苏轼正在杭州任职,任两浙兵马都监的刘季孙也在。两人过从甚密,交易很深。诗人一方面视刘景文为国士,并有《乞擢用刘季孙状》予以举荐;另一方面赠此诗以勉励之。(苏轼赠此诗时,刘季孙已58岁了,难免有迟暮之感。)...

作者介绍

苏轼 苏轼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美食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汉族,四川人,葬于颍昌(今河南省平顶山市郏县)。一生仕途坎坷,学识渊博,天资极高,诗文书画皆精。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艺术表现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世有巨大影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擅长行书、楷书,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画学文同,论画主张神似,提倡“士人画”。著有《苏东坡全集》和《东坡乐府》等。...

  • 版权声明: 本文部分资料源于互联网,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 转载请注明:赠刘景文 / 冬景 | https://gushi.facekun.com/858.html

小桃红·春闺怨

小桃红·春闺怨
朝代:元代 作者:乔吉 原文: 玉楼风迕杏花衫,娇怯春寒赚。酒病十朝九朝嵌。瘦岩岩,愁浓难补眉儿淡。香消翠减,雨昏烟暗,芳草遍江南。 相关翻译 译文及注释 译文玉楼上春风拂动杏花衣衫,娇柔瘦弱的身体担心因迷恋春色而受风寒。借酒消愁十天有九天喝得烂醉不堪。单薄消瘦。深深愁怨难排遣,懒得梳妆打扮,眉影变淡,粉香全消,首饰全减。眼前是愁雨纷落天地昏暗,在芳草铺遍江南的心上人什么时候能回...

【越调】柳营曲

【越调】柳营曲
朝代:元代 作者:乔吉 原文: 有感 薄命妾,重离别,长吁一声肠断也。闷弓儿难拽,愁窖儿新掘,花担儿怕担折。兰舟梦水绕云结,香闺恨烛灭烟绝。凤凰衾人硬咽,鸳鸯枕泪重叠。口耶,寒似夜来些。 作者介绍 乔吉 乔吉(1280?~1345) 元代杂剧家、散曲作家。一称乔吉甫,字梦符,号笙鹤翁,又号惺惺道人。太原人,流寓杭州。钟嗣成在《录鬼簿》中说他“美姿容,善词章,以威严自饬,人敬畏之”,又作吊词云:“...

湖边采莲妇

湖边采莲妇
朝代:唐代 作者:李白 原文: 小姑织白纻,未解将人语。 大嫂采芙蓉,溪湖千万重。 长兄行不在,莫使外人逢。 愿学秋胡妇,贞心比古松。 相关翻译 译文及注释 译文小姑子在家纺织苎麻布,还不知道与人打交道。大嫂子去湖里采芙蓉,曲溪宽湖,荷叶千万重。你大哥外出远行,大嫂你别跟陌生人说话。要像秋胡的夫人一样,不受诱惑,要像松树高洁。注释⑴白纻:苎麻布。⑵将:与。⑶大嫂:兄嫂,文中指哥哥的妻子...

别房太尉墓

别房太尉墓
朝代:唐代 作者:杜甫 原文: 他乡复行役,驻马别孤坟。近泪无干土,低空有断云。 对棋陪谢傅,把剑觅徐君。唯见林花落,莺啼送客闻。 相关翻译 译文及注释 译文我东西漂泊,一再奔走他乡异土,今日歇脚阆州,来悼别你的孤坟。泪水沾湿了泥土,心情十分悲痛,精神恍惚,就象低空飘飞的断云。当年与你对棋,比你为晋朝谢安,而今在你墓前,象季札拜别徐君。不堪回首,眼前只见这林花错落,离去时,听得黄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