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柳先生传赏析

赏析

作者:佚名

  陶渊明历来都被称为“田园人”,因为他的很多杰出诗篇都是归隐田园以后所作。他赞美劳动的生活与大自然的优美娴静,幻想出现没有贫困与压榨的理想社会。语言朴素,自然优美,一反六朝时代追求华丽堆砌的文风,无论在思想性艺术性上都对后代文学有很大影响。他的散文也有很高成就,《五柳先生传》是他托名五柳先生而作的一篇自传。萧统在《陶渊明传》中说:“尝著《五柳先生传》以自况……时人谓之实录。”五柳先生的形象,正是陶渊明的自画像。

  “先生不知何许人也”,文章开头第一句,即把这位先生排除在名门望族之外,不仅不知他的出身和籍贯,“亦不详其姓字”,他是一位隐姓埋名的人。晋代是很讲究门第的,而他竟与这种风气背道而驰,这就暗示他是一位隐士。“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就这样随便地取了一个字号。他不仅隐姓埋名,而且根本就不重视姓字,用庄子的话说,“名者,实之宾也”,本就无关紧要。但为什么看中五柳树呢?也许他宅边并无桃李,只有这么几棵柳树,这与后面所写“环堵萧然”是一致的。他的房屋简陋,生活贫穷,这五柳树带一点清静、淡雅、简朴的色彩。以五柳为号也就显示了他的性格。

  对他的名字作了介绍之后,接着写他的生活、性格。“闲静少言,不慕荣利”,这是他最突出的地方。闲静少言是他的外在表现,不慕荣利,才是他的真实面貌。因为不追求荣利,他就无须奔忙,不用烦躁,自然也就闲,也就静,用不着喋喋不休。但这种闲静少言,并不等于他没有志趣。他有三大志趣,一是读书,一是饮酒,一是写文章,可见他的志趣是高雅的。他虽然隐姓埋名,但与道家说的“形同槁木,心如死灰”并不一样。不过,他“好读书,不求甚解”,为什么不求甚解?这就与他的“不慕荣利”有关。他读书的目的,是一种求知的满足,精神的享受,所以“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他并不想“学成文武艺,货与帝王家”,他既不追求名,也不追求利,只求精神上得到安慰。他有什么“会意”呢?没写。我们从陶渊明所写的《读山海经》《咏荆轲》等诗作中可以想见。他从书中得到哲理,得到启示,对当时的混乱、丑恶的现实有了更清醒的认识,对人生有了更透彻的了解。但只能“会意”,不能言传,因而“闲静少言”,只是不说,不是不知。这使我们隐隐地感到五柳先生是一位有知识的人,也隐隐地感到那个社会对他的限制和迫害。

  第二个志趣——饮酒。五柳先生“闲静少言”,但读书时“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这说明他内心并非一潭死水,而是有波澜的。内心的波澜没有表现出来,却找到了一个使波澜平静的方法,这就是嗜酒。“嗜”字说明不是一般的小饮,而是“期在必醉”。尽管“家贫”,也没有改变这一嗜好,就因为在醉乡中可以使心灵的波澜得到平静。这是他在那种环境里使自己得到解脱的一种方法。

  第三个志趣——著文章。他著文章的目的是“自娱”,不是要给别人看,更不是要献给统治者,去求官得禄。这一点也说明了他内心的确有“会意”,有话要说的,只是不愿对别人说,写文章给自己看。“闲静少言”而又“常著文章自娱”,就是这种心情的反映。

  对五柳先生的生活、志趣作了叙述以后,文章结尾也仿史家笔法,加个赞语。这个赞语的实质就是黔娄之妻的两句话:“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这两句话与前面写到的“不慕荣利”相照应,这是五柳先生最大的特点和优点。作者正是通过五柳先生“颇示己志”,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

  文章最后有两句设问的话:“无怀氏之民欤?葛天氏之民欤?”表明作者也很欣赏道家所鼓吹的无为而治的古代社会,但全文主要精神仍然是儒家的“独善其身”。全文不足二百字,语言洗练,于平淡之中表现深刻的内容,这就是陶渊明诗文的一大特色。

  •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整理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 转载请注明:本文链接: https://gushi.facekun.com/9296.html

减字木兰花·卖花担上

减字木兰花·卖花担上
朝代:宋代 作者:李清照 原文: 卖花担上。买得一枝春欲放。泪染轻匀。犹带彤霞晓露痕。 怕郎猜道。奴面不如花面好。云鬓斜簪。徒要教郎比并看。 相关翻译 译文及注释 译文  在卖花人的担子上,买得一枝含苞待放的花。那晨曦的露珠也在那花色之中留下痕迹,让花显得更楚楚动人。我怕丈夫看了花之后犯猜疑,认为我的容颜不如花的漂亮。我这就将梅花插在云鬓间,让花与我的脸庞并列,教他看一看,到底哪个...

江南春·波渺渺

江南春·波渺渺
朝代:宋代 作者:寇准 原文: 波渺渺,柳依依。孤村芳草远,斜日杏花飞。江南春尽离肠断,苹满汀洲人未归。 相关翻译 译文及注释 译文烟波渺渺,垂柳依依,芳草萋萋蔓延至天际,远处斜横着几间茅屋,在夕阳余辉的映照中又飞舞着片片杏花。江南的春天已经过去,离人愁思萦绕;汀州长满了蘋花,心上人还未回还。注释⑴江南春:词牌名。⑵柳依依:化用《诗经·小雅·采薇》诗句:“昔我往矣,杨柳依依。”⑶芳草远……...

长安月夜与友人话故山(一作旧山,一作故人)

长安月夜与友人话故山(一作旧山,一作故人)
朝代:唐代 作者:赵嘏 原文: 宅边秋水浸苔矶,日日持竿去不归。杨柳风多潮未落, 蒹葭霜冷雁初飞。重嘶匹马吟红叶,却听疏钟忆翠微。 今夜秦城满楼月,故人相见一沾衣。 作者介绍 赵嘏 赵嘏 , 字承佑, 楚州山阳(今江苏省淮安市楚州区)人, 约生于宪宗元和元年(806). 年轻时四处游历, 大和七年预省试进士下第, 留寓长安多年, 出入豪门以干功名, 其间似曾远去岭表当了几年幕府。 后回江东, 家于润州(...

忆秦娥·杨花

忆秦娥·杨花
朝代:清代 作者:宋徵舆 原文: 黄金陌,茫茫十里春云白。春云白,迷离满眼,江南江北。 来时无奈珠帘隔,去时着尽东风力。东风力,留他如梦,送他如客。 相关翻译 注释 ①黄金陌:指江南开满金黄色菜花的田间小路。②春云白:形容杨花飘白,如春云回荡。③他:指杨花。... 相关赏析 赏析 此词题为杨花,作者哀杨花,亦是自哀。白絮随风东西,漫无依托,常使人想起飘忽不定的人生。作者从杨花联想到自己,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