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隐二首选析 选析 作者:佚名 楚辞中有淮南小山的《招隐士》,《文选》中有左思的《招隐》,题目相似,而意趣不同。《招隐士》是召唤隐士离开山林回到人群中来,到宫廷里去;而左思的《招隐》却是去招寻隐士,欲与之同隐。同题两首,这里选取第一首进行赏析。 左思《招隐》中的第一首,招隐,是招还,寻防隐士之意,写入山招还隐士,却被隐士生活环境所吸引,决意同隐... 赏析 阅读全文
招隐二首注释 注释 作者:佚名 ①策:细的树枝。招:寻。这句是说手持树枝去招寻隐士。②荒涂:荒芜的道路。横:塞。横古今:从古至今被阻塞。这句是说道路荒芜,好象从古代到现在都没有通行过。③岩穴:山洞。结构:指房屋建筑。这句和下句是说只有山洞没有房屋,山丘之中却有人弹琴。④白云:《世说新语·任诞》篇注作“白雪”,可从。阴:山北为阴。冈:山脊。丹葩(pā趴)... 赏析 阅读全文
咏贫士鉴赏 鉴赏 作者:佚名 此承《咏贫士·万族各有托》中的诗句“岂不寒与饥”,先叙贫困饥寒之状。朔风凄厉,已近岁末。无以取暖的老诗人,只能拥着粗布衣服,在前轩下晒太阳。抬眼望去,昔时四院中盛开的花卉已荡然无存,青葱的树木,也成了光秃秃的枯条。诗的前四句在严冬萧索景色的衬托中,描出了一位贫士索漠的形象。严寒袭人,饥更来煎。诗人一生相依为命的酒,现在... 赏析 阅读全文
送应氏二首赏析 赏析 作者:佚名 其一赏析 此作于建安十六年(公元211年)。应氏指应场、应璩兄弟。应场为"建安七子"之一。曹植时年二十岁,被封为平原侯,应场被任为平原侯庶子。同年七月,曹植随其父曹操西征马超,途经洛阳。当时应场也在军中。之后不久,应场受命为五官将文学,行将北上,曹植设宴送别应氏,写了两苗诗。这苕写洛阳遭董卓之乱后的残破景象。 &... 赏析 阅读全文
送应氏二首译文及注释 译文及注释 作者:佚名 其一译文一步步登上北邙山山坡,远远望见洛阳四周群山。洛阳城显得多么的寂寞,昔日的宫室全都被烧焚。随处可见的是残垣断壁,荆棘高高仿佛上与天齐。再也寻不见旧时的老人,看到的尽是些小伙少年。踏足地面觅不出条路径,荒芜了的土地谁来耕田!游子已经多年没有归来,再也认不得交错的陌阡。原野是何等的萧条,千里地见不到人烟。想起平... 赏析 阅读全文
善哉行·其一鉴赏 鉴赏 作者:佚名 此写军旅生活的艰辛。薇,野菜,即野豌豆苗。白天我们到山上去采野豌豆苗,因为到黄昏的时候会很饿。溪谷中风很大,又有霜露打湿大家的衣裳,真是非常寒冷。野鸡的叫声遍布山野,猿猴在相互追逐。 在这样的荒郊野外,不免使人回望故乡,然而,故乡又在哪里?忧郁如石头一般垒积胸中。每座山都有山崖,每棵树都有树枝,可我内心的忧愁又是... 赏析 阅读全文
剑阁铭译文及注释 译文及注释 作者:佚名 译文 那远远的梁山,堆积着高高的石块。向远处可以连接到荆山、衡山,近处缀连着岷山、嶓冢山。向南可以通到邛僰之地,向北可以达到褒斜道。(这个地方)比彭门都狭窄,比嵩山、华山都要高。 这就是蜀地的门户啊,坚固又作为此地的主山。这个地方就叫做剑阁,悬崖有千仞之高。地形已险到了极端,道路也高峻到了极端。天下混乱它就叛... 赏析 阅读全文
赠羊长史·并序鉴赏 鉴赏 作者:佚名 这是陶集赠答诗中的名篇。诗中念古伤今,流露着作者对时局的观感和政治态度,也体现了“君子赠人以言”的古训,对友人进行讽示、忠告,大有别于一般伤离惜别、应酬敷衍之作。羊长史,名松龄,是和作者周旋日久的友人,当时任江州刺史、左将军檀韶的长史。这次是奉使去关中,向新近北伐取胜的刘裕称贺。秦川,今陕西一带。 刘裕在消灭桓玄、... 赏析 阅读全文
赠羊长史·并序注释 注释 作者:佚名 ⑴左军:指左将军朱龄石。羊长史:指羊松龄,当时是左将军的长史。长史:官名,将军的属官,主持幕府。衔使:奉命出使。秦川:陕西关中地区。作此:写这首。⑵愚:作者自称,谦词。三季:三代,指夏、商、周。黄虞:黄帝、虞舜,指上古时代。这两句是说自己生在三代之后,却向往黄虞时代的休明之治。⑶千载外:千年以前。指历史上所谓禅让时... 赏析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