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言五首·其三鉴赏

鉴赏

作者:佚名

  这是一首富有理趣的好。它以极通俗的语言说出了一个道理:对人、对事要得到全面的认识,都要经过时间的考验,从整个历史去衡量、去判断,而不能只根据一时一事的现象下结论,否则就会把周公当成篡权者,把王莽当成谦恭的君子了。诗人表示像他自己以及友人元稹这样受诬陷的人,是经得起时间考验的,因而应当多加保重,等待“试玉”、“辨材”期满,自然会澄清事实,辨明事伪。这是用诗的形式对他自身遭遇进行的总结。

  在表现手法上,虽以议论为主,但行文却极为曲折,富有情味。“赠君一法决狐疑”,诗一开头就说要告诉人一个决狐疑的方法,而且很郑重,用了一个“赠”字,强调这个方法的宝贵,说明是经验之谈。这就紧紧抓住了读者。因在生活中不能做出判断的事是很多的,大家当然希望知道是怎样的一种方法。“不用钻龟与祝蓍”。先说不用什么,而该用什么,却不径直说出。这就使诗歌有曲折、有波澜,对读者也更有吸引力。诗的第二、三句才把这个方法委婉地介绍出来:“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很简单,要知道事物的真伪优劣只有让时间去考验。经过一定时间的观察比较,事物的本来面目终会呈现出来的。

  以上是从正面说明这个方法的正确性,然后掉转笔锋,再从反面说明:“周公恐惧流言日,王莽谦恭未篡时。”如果不用这种方法去识别事物,就往往不能做出准确的判断。对周公和王莽的评价,就是例子。周公在铺佐成王的时期,某些人曾经怀疑他有篡权的野心,但历史证明他对成王一片赤诚,他忠心耿耿是真,说他篡权则是假。王莽在未取代汉朝政权时,假装谦恭,曾经迷惑了一些人;《汉书》说他“爵位愈尊,节操愈谦”。但历史证明他的“谦恭”是伪,代汉自立才是他的真面目。“向使当初身便死,一生真伪复谁知?”这是全篇的关键句。“决狐疑”的目的是分辨真伪。真伪分清了,狐疑自然就没有了。如果过早地下结论,不用时间来考验,就容易为一时表面现象所蒙蔽,不辨真伪,冤屈好人。

  诗的意思极为明确,出语却曲折委婉。从正面、反面叙说“决狐疑”之“法”,都没有径直点破。前者举出“试玉”、“辨材”两个例子,后者举出周公、王莽两个例子,让读者思而得之。这些例子,既是论点,又是论据。寓哲理于形象之中,以具体事物表现普遍规律,小中见大,耐人寻思。其以七言律诗的形式,表达一种深刻的哲理,令读者思之有理,读之有味。

1、 于非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2年 . 2、 李晏 等 .白居易诗选 :北京文化出版社 ,2012年 .

  •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整理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 转载请注明:本文链接: https://gushi.facekun.com/12281.html

书愤五首·其一

书愤五首·其一
朝代:宋代 作者:陆游 原文: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相关翻译 译文及注释 译文  年轻时哪里知道世事艰难,  北望被金人侵占的中原气概有如高山。  赞赏刘锜等曾乘着高大的战舰在雪夜里大破金兵于瓜州渡口,  吴璘等也曾骑着披甲的战马在秋风中大败金兵于大散关。  我白白地自...

杂剧·包待制陈州粜米

杂剧·包待制陈州粜米
朝代:元代 作者:未知作者 原文: 楔子 (冲末扮范学士领祗候上,诗云)博览群书贯九经,凤凰池上显峥嵘。殿前曾献升平策,独占鳌头第一名。老夫姓范名仲淹,字希文。祖贯汾州人氏。自幼习儒,精通经史,一举进士及第。随朝数十载。谢圣恩可怜,官拜户部尚书,加授天章阁大学士之职。今有陈州官员申上文书来,说陈州亢旱三年,六料不收,黎民苦楚,几至相食。是老夫入朝奏过。奉圣人的命,着老夫到中书省召...

九日吴山宴集值雨次韵

九日吴山宴集值雨次韵
朝代:清代 作者:序灯 原文: 吟怀未许老重阳,霜雪无端入鬓长。 几度白衣虚令节,致疑黄菊是孤芳。 野心一片湖云外,灏气三秋海日旁。 山阁若逢阎伯屿,方君诗思敌王郎。 相关翻译 注释 ①咏怀句:谓吟诗抒怀不许重阳节老去。老重阳倒装句式,应读为重阳老。霜雪:指斑白头发。②白衣:白衣使者,江州刺史王弘派来给陶渊明送酒的使者。详见善权《奉题王性之所藏李伯时画渊明:采菊》注②。虚令节:言虚度节...

偶题

偶题
朝代:唐代 作者:杜甫 原文: 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作者皆殊列,名声岂浪垂。 骚人嗟不见,汉道盛于斯。前辈飞腾入,馀波绮丽为。 后贤兼旧列,历代各清规。法自儒家有,心从弱岁疲。 永怀江左逸,多病邺中奇。騄骥皆良马,骐驎带好儿。 车轮徒已斫,堂构惜仍亏。漫作潜夫论,虚传幼妇碑。 缘情慰漂荡,抱疾屡迁移。经济惭长策,飞栖假一枝。 尘沙傍蜂虿,江峡绕蛟螭。萧瑟唐虞远,联翩楚汉危。 圣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