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雨亭记题解

题解

作者:佚名

  这篇散文紧扣“喜雨亭”三个字来写,或分写,或合写,或引古代史实来烘托,或用主客问答来渲染,思路开阔,传达出一种情不自禁的喜悦之情。

  苏轼于嘉祐六年(1061)任凤翔府签书判官,第二年修建此亭,恰逢喜降春雨,于是命名为“喜雨亭”。文章从该亭命名的缘由写起,记述建亭经过,表达人们久旱逢雨时的喜悦心情,反映了作者儒家重农、重民的仁政思想。文章句法灵活,笔调活泼,在风趣的对话中轻松含蓄地发表见解,给人以举重若轻的感觉。

  《喜雨亭记》是苏轼于嘉祐六年(公年1061年)在风翔府任判官时所作。全文不长,共五百来字,四小段而已,然而却写出了异样的色彩。

  《喜雨亭记》是苏轼的一篇散文作品,无论就其使用的散文形式来看,或者就其表现的内容和给人的艺术感受来看,都是一篇值得我们注意的艺术精品。

  “喜雨”一词在历史上出现较早。《春秋谷梁传》中说,“夏四月不雨者闵雨也,六月雨者喜雨也”,这是第一次出现的“喜雨”一词。用了“喜”字,说明人对于雨的感受和评论,所以《尔雅》才说:“甘雨时降,万民以嘉,谓之酉醴泉”,“醴泉”,代称雨,含有喜雨之意,将它和生民的关系联系了起来。《庄子》中有段文章说到春秋时的一次大雨的情况。“宋景公时,大旱三年。卜之,以人祀乃雨。公下堂顿首曰:‘吾所以求雨者,为人;今杀人,不可。将自当之。'言未卒,天大雨方千里。”这种雨可以说都是喜雨,解救苍生于倒悬之苦,与民生关系极大,所以历朝历代的文学作品都对此有所吟诵。《经》而下,曹植、谢庄、谢朓、鲍照等人都写过一些喜雨诗,唐代的杜甫更是写了《春夜喜雨》、《喜雨》以及《过白水明府舅宅喜雨》等以“喜雨”为题的诗。以赋体的形式吟咏喜雨的也不在少数,比如晋傅咸、六朝宋的傅亮、唐明皇、张说以及贾登的《喜雨赋》等,很难说有名,但是那种给百姓带来甘霖,预示来日丰收,生活将无忧愁的快慰心情却是表现了出来的。其中最有名的应该是杜甫的“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了。

  •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整理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 转载请注明:本文链接: https://gushi.facekun.com/14856.html

【越调】寨儿令

【越调】寨儿令
朝代:元代 作者:张养浩 原文: 春 水绕门,树围村,雨初晴满川花草新。鸡犬欣欣,鸥鹭纷纷,占断玉溪春。爱庞公不入城阃,喜陈抟高卧烟云,陆龟蒙长散诞,陶元亮自耕耘。这几君,都不是等闲人。 夏 爱绰然,靠林泉,正当门满池千叶莲。一带山川,万顷风烟,都在几席边。压枝低金杏如拳,客来时樽酒留连。按新声歌乐府,分险韵赋诗篇。见胎仙,飞下九重天。 秋 水影寒,藕花残,被西风有人独倚阑。醉眼遥...

【双调】水仙子_书所见闲开

【双调】水仙子_书所见闲开
朝代:元代 作者:任昱 原文: 书所见 闲开翠牖近沧州,忽见蛾用出舵楼,来陪燕席翻红袖。舞春风宜佐酒,匆匆催去难留。解湘水烟中佩,驾浔阳江上舟,瘦损风流。 泛舟 牙樯锦缆过沙汀,皓齿青蛾捧玉觥,银塘绿水磨铜镜。船如天上行,人传李郭仙名。水晶寒瓜初破,藕花香酒易醒,无限诗情。 友人席上 绛罗为帐护寒轻,银甲弹筝带醉听,玉奴捧砚催诗赠。写青楼一片情,尽疏狂席上风生。红锦缠头...

日人石井君索和即用原韵

日人石井君索和即用原韵
朝代:清代 作者:秋瑾 原文: 漫云女子不英雄,万里乘风独向东。 诗思一帆海空阔,梦魂三岛月玲珑。 铜驼已陷悲回首,汗马终惭未有功。 如许伤心家国恨,那堪客里度春风。 作者介绍 秋瑾 秋瑾(1875-1907)近代民主革命志士,原名秋闺瑾,字璇卿,号旦吾,乳名玉姑,东渡后改名瑾,字(或作别号)竞雄,自称“鉴湖女侠”,笔名秋千,曾用笔名白萍。祖籍浙江山阴(今绍兴),生于福建闽县(今福州),其蔑...

秋怀二首

秋怀二首
朝代:宋代 作者:黄庭坚 原文: 秋阴细细压茅堂,吟虫啾啾昨夜凉。 雨开芭蕉新闲旧,风撼篔簹宫应商。 砧声已急不可缓,檐景既短难为长。 狐裘断缝弃墙角,岂念晏岁多繁霜。 茅堂索索秋风发,行遶空庭紫苔滑。 蛙号池上晚来雨,鹊转南枝夜深月。 翻手覆手不可期,一死一生交道绝。 湖水无端浸白云,故人书断孤鸿没。 相关赏析 创作背景 这组诗,翁方纲校刊的《山谷诗全集》据旧本收在《外集补遗》中,下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