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桑子·恨君不似江楼月赏析

赏析

作者:佚名

  此词中表面上说“恨君”,实际上是思君。表面上说只有月亮相随无离别,实际上是说跟君经常别离。下片借月的暂满还亏,比喻他跟君的暂聚又别。这首词的特色富有民歌风味。民歌是感情自然流露,不用典故,是白描。

  这首词正是真情的自然流露,也是白描。民歌往往采用重复歌唱的形式,这首词也一样。不仅由于《采桑子》这个词调的特点,像“南北东西”,“暂满还亏”两句是反复的;就是上下两片,也有加以变化的重复,如“恨君不似江楼月”与“恨君却似江楼月”只有一字之差,像民歌中的重叠一样。还有,民歌也往往用比喻,这首词的“江楼月”,正是比喻。

  词中“江楼月”的比喻,很具有艺术特色。钱钟书曾讲过“喻之二柄”、“喻之多边”。钱钟书所谓二柄:“同此事物,援为比喻,或以褒,或以贬,或示喜,或示恶,词气迥异;修词之学,亟宜指示。”例如“韦处厚《大义禅师碑铭》:”佛犹水中月,可见不可取‘,超妙而不可炔,犹云’高山仰止,虽不能至,心向往之‘,是为心服之赞词。黄庭坚《沁园春》:’镜里拈花,水中捉月,觑着无由得近伊‘,犹云’甜糖抹鼻子上,只教他舐不着‘,是为心痒之恨词。“同样这首词用水中之月作比喻,一个表达敬仰之意,一个表示不满之情,然而感情不同,称为比喻的二柄。镜喻于月,如庾信《咏镜》:“月生无有桂‘,取明之相似,而亦可兼取圆之相似王禹偁《龙凤茶》:”圆似三秋皓月轮’,仅取圆之相似,不及于明,‘月眼’、‘月面’均为常言,而眼取月之明,面取月之圆,各傍月性之一边也。“(节引自《管锥篇·周易正义·归妹》如例子中所讲同用月做比喻,可以比圆,又可比明亮,这是比喻的多边。

  这首词用“江楼月”作比,词人上片里赞美“江楼月”,南北东西,只有相随无别离“,说的是人虽到处漂泊,而明月随人,永不分离,是赞词。下片里也用”江楼月“作比,”暂满还亏,待得团圆是几时“,说的是月圆时少,缺时多,难得团圆,是恨词。

  同样用“江楼月”作比,一赞一恨,是一篇中用同一事物作比喻而表达不同感情,从而具有二柄。还有,上片的“江楼月”,比喻“只有相随无别离”;下片的“江楼月”,比喻“待得团圆是几时”。一首词里,同用一个比喻,所比不同,构成多边。象这样,同一个比喻,一首词里,既有二柄,又有多边,这是很难找的。因此,这首词里用的比喻,修辞学上是非常突出的。而且这样的比喻,是感情自然流露,不是有意造作,被词人用得非常贴切,这是此首词更为难能可贵的特点。

  这词的想象跟后汉徐淑《答夫秦嘉书》的想象颇有相似之妙处。徐淑说:“身非形影,何能动而辄俱;体非比目,何能同而不离。”徐淑虽用了两个不同的比喻,“何能动而辄俱”,“何能同而不离”,但与该词想象一致,所以这两人也可以说千载同心了。

1、 周振甫 等 .唐宋词鉴赏辞典(南宋·辽·金) .上海 :上海辞书出版社 ,1988 :1121-1222 .

  •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整理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 转载请注明:本文链接: https://gushi.facekun.com/15259.html

衡阳与梦得分路赠别

衡阳与梦得分路赠别
朝代:唐代 作者:柳宗元 原文: 十年憔悴到秦京,谁料翻为岭外行。伏波故道风烟在, 翁仲遗墟草树平。直以慵疏招物议,休将文字占时名。 今朝不用临河别,垂泪千行便濯缨。 作者介绍 柳宗元 柳宗元(773年-819年),字子厚,唐代河东(今山西运城)人,杰出诗人、哲学家、儒学家乃至成就卓著的政治家,唐宋八大家之一。著名作品有《永州八记》等六百多篇文章,经后人辑为三十卷,名为《柳河东集》。因为...

清平乐·千花百草

清平乐·千花百草
朝代:宋代 作者:晏几道 原文: 千花百草。送得春归了。拾蕊人稀红渐少。叶底杏青梅小。 小琼闲抱琵琶。雪香微透轻纱。正好一枝娇艳,当筵独占韶华。 相关翻译 注释 [1]雪香:指肌肤如雪,香气溢散。... 相关赏析 鉴赏 这是一首赞美歌女小琼的词。上片写花落草长,春天已然归去,“绿肥红瘦”,杏子方青,梅子尚小。这几句是背景,是陪衬,为下片推出的人物形象作一铺垫。小琼这女子果然招人喜爱,“闲抱琵...

少年心

少年心
朝代:宋代 作者:黄庭坚 原文: 对景惹起愁闷。染相思、病成方寸。是阿谁先有意,阿谁薄幸。斗顿恁、少喜多嗔。 合下休传音问。你有我、我无你分。似合欢桃核,真堪人恨。心儿里、有两个人人。 作者介绍 黄庭坚 黄庭坚 (1045-1105),字鲁直,自号山谷道人,晚号涪翁,又称豫章黄先生,汉族,洪州分宁(今江西修水)人。北宋诗人、词人、书法家,为盛极一时的江西诗派开山之祖,而且,他跟杜甫、陈师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