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乐鉴赏

鉴赏

作者:佚名

  这是一首为周宣王行冠礼(成年礼)的冠词。

  王闿运《经补笺》说:“假,嘉,嘉礼也,盖冠词。”但他将此事归之于成王。实则此为宣王时作品,所以应是宣王行冠礼之词。周厉王被国人赶走,周定公、召伯虎乃与共伯和暂主朝政。太子静由召伯虎抚养。公元前828年(共和十四年),太子静即位,即宣王。他“修政,法文、武、成、康之遗风,诸侯复宗周”(《史记·周本纪》)。文武群臣,尤其周、召二公,把匡复周室的重任寄托在宣王身上。所以宣王的冠礼自然而然地便成为周室至关重大,举足轻重的事。此诗便是当时行冠礼时所采用的冠词。看来可能是召伯虎所作。通观《假乐》,除了对宣王无以复加的赞美之外,也深蕴着殷切的希望。所以魏源说:“《假乐》,美宣王之德也。宣王能顺天地,祚子孙千亿,卿士多贤,皆得获天佑所致也。”(《诗古微》)是与诗的主题、情调相符合的。

  全诗仅四章,表现了周朝宗室,特别是急切希望振兴周王朝的中兴大臣对一个年轻君主的深厚感情和殷切期望。“假(嘉)乐”点出诗的主题或用途。“显显令德”,开门见山地赞扬了受冠礼者的德行品格。以下称赞他能尊民意顺民心,皇天授命,赐以福禄。这一章看似平实,但在当时周王朝内忧外患摇摇欲坠的情况下,表达对宣王的无限期待和信赖,实言近而旨远,语浅而情深。第二章顺势而下,承上歌颂宣王德荫子孙,受禄千亿,落笔于他能“不愆不忘”,一丝不苟地遵循文、武、成、康的典章制度,能够听从大臣们的建议劝谏。这些话里包含着极其深刻的教训:夷王、厉王因为违背了这两点使宗周几乎灭亡,其代价不可谓不大。因为此诗是举行冠礼的仪礼用诗,有着它现实的要求,故而第三章便转锋回笔,热烈地歌颂年轻的宣王有着美好的仪容、高尚的品德,能“受福无疆”成为天下臣民、四方诸侯的“纲纪”。末章紧接前文之辞,以写实的手笔勾勒了行冠礼的活动场景。宣王礼待诸侯,宴饮群臣,其情融融,其意洽洽。“百辟卿士”没有一个不爱戴他、不亲近他的。“不解于位,民之攸墍”。使国民能安居乐业,不再流离失所,这就是对一个明君的最主要的要求。短短的一首诗,围绕着“德、章、纲、位”赞美了年轻有为,能为天下纲纪的宣王,于有限的词句内包容了无限的真情,美溢于辞,其味无穷。

  过去不少学者认为这首诗“无非奉上美诗”,“近谀”、“全篇捧场,毫无足观”,似未能弄清诗的主旨和特定的创作背景。

  •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整理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 转载请注明:本文链接: https://gushi.facekun.com/17530.html

祝英台近·晚春

祝英台近·晚春
朝代:宋代 作者:辛弃疾 原文: 宝钗分,桃叶渡。烟柳暗南浦。怕上层楼,十日九风雨。断肠片片飞红,都无人管,倩谁唤、流莺声住。 鬓边觑。试把花卜心期,才簪又重数。罗帐灯昏,呜咽梦中语。是他春带愁来,春归何处。却不解、将愁归去。 相关翻译 译文及注释 译文将宝钗擘为两截,离别在桃叶渡口,南浦暗淡凄凉,烟雾笼罩着垂柳。我怕登上层层的高楼,十天里有九天风号雨骤。片片飘飞的花瓣令人断肠悲愁...

蝉
朝代:唐代 作者:虞世南 原文: 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相关翻译 译文及注释 译文蝉垂下像帽带一样的触角喝的是清冽的露水,悦耳的叫声自梧桐林向外远播。因为它站得高,声音自然传得远,并不是借了秋风。 注释①垂緌(ruí):古代官帽打结下垂的部分,也指蝉的下巴上与帽带相似的细嘴。②清露:清纯的露水。古人认为蝉是喝露水生活的,其实是刺吸植物的汁液。③流... 相关赏析...

题仇处士郊居(处士弃官卜居)

题仇处士郊居(处士弃官卜居)
朝代:唐代 作者:杜荀鹤 原文: 江南景簇此林亭,手板蓝裾自可轻。洞里客来无俗话, 郭中人到有公情。闲敲岩果呼猿接,时钓溪鱼引鹤争。 笑我有诗三百首,马蹄红日急于名。 作者介绍 杜荀鹤 杜荀鹤(846~904),唐代诗人。字彦之,号九华山人。汉族,池州石埭(今安徽石台)人。大顺进士,以诗名,自成一家,尤长于宫词。官至翰学士知制造。大顺二年,第一人擢第,复还旧山。宣州田頵遣至汴通好,朱全忠厚...

春愁·春愁难遣强看山

春愁·春愁难遣强看山
朝代:清代 作者:丘逢甲 原文: 春愁难遣强看山,往事惊心泪欲潸。 四百万人同一哭,去年今日割台湾。 相关翻译 译文及注释 译文春愁难以排遣,强打起精神眺望远山,往事让人触目惊心热泪将流。台湾的四百万同胞齐声大哭,去年的今天,就是祖国宝岛被割让的日子!注释①潸:流泪的样子。②四百万人:指当时台湾人口合闽、粤籍,约四百万人。③去年今日:指1895年4月17日,清王朝与日本签订丧权辱国的《马关条...